长期以来,很多党政机关都有编外单位——领导小组。临时有个事,或是上面有什么要求,就成立一个领导小组。时间长了,各种各样的领导小组层出不穷,泛滥成灾。领导小组无编制,但人员多是编内的,经费也是编内的,且一成立就很难撤,甚至越撤越多,永远也撤不完。
据新华社报道,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全国一次性减少13万个议事协调机构,其中多是领导小组和西瓜办、馒头办、生猪办等……杭州市在前3年对各种领导小组进行过两轮调整和清理,共减少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50个,可这边减那边增,3年来新增的也有近50个。面对多如牛毛的领导小组,今年9月初,杭州市政府痛下决心动大手术,一下子撤销了90个市级非常设机构。撤销之后,杭州市长张鸿铭仍兼任38个非常设机构的负责人。
作为抓大事、急事、难事的议事协调机构,领导小组的成立是必要的,在实践中也起了好的作用。问题在于“太多太滥”,有个市成立了“会展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中心渔港建设领导小组”、“中心城区服务业重点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等,有的城市还有“地铁建设”、“免除农村学生学杂费”等五花八门的领导小组,成立后就成了“永久机构”。
在“局外人”看来,党政机关的工作有职能部门负责,比如“扫黄打非”由公安、文化部门负责,“疾病防控”由卫生部门负责,这些职责范围之内的事情让职能部门抓就可以了,为何又要节外生枝再成立领导小组?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领导小组存在自有其“合理性”:
首先是把机关各部门的分力捏成合力的需要。机关部门多是好事,也是坏事,有些事涉及多个部门,工作时容易扯皮,相互制肘,“龙多不下雨”。如果没有领导小组协调,让组长分工谁挑水、谁淘米、谁烧火,那这顿饭很难做出来,聪明人宁愿饿肚子也不会主动生火做饭。
其次是利益的诱惑极大地调动了“成立者”的工作积极性。领导小组看起来是“虚”的,其实是“实”的,里面有权力、待遇、名利等诸多好处。在一些领导那里,凡有影响的、可能出彩头的重点工作,都不愿让给别人,所以他就以领导小组名义大包大揽,防止其他领导“分管”。有的领导小组还直接与职务挂钩,处级领导当上了领导小组组长就享受厅级待遇,下面的“分组长”享受处级待遇。组长、副组长的亲朋好友还可“大树底下好乘凉”,没工作的到领导小组里谋个差事,在其他单位不顺心的调到领导小组里坐个舒服椅子。更重要的是,一些领导小组还是利益“平台”,领导当了组长,参加这个组的各部门就可以小组名义“名正言顺”地给组长发奖金、补贴、误餐费,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个成果一起出。
由于协调需要,更因为利益诱惑,领导小组日益兴旺发达。早在10前,安徽省亳州市大大小小的领导小组达236个,造成了会议多、文件多、检查评比多等弊端,在多方压力之下,市委市政府砍掉领导小组109个。可10年后的今天,一些老小组还在,新小组“春风吹又生”。
有人说,遇事成立领导小组,与长期盛行的“运动式治理”有关,是一种“行政陋习”;有人说,领导小组“横跨党政”,越界干扰日常机构的行政事务,极易造成管理乱局;有人说,领导小组强化了临时机构的权力,弱化了职能部门作用,得不偿失;有人说,部门若都守土有责,尽心尽力,就无需成立徒有虚名的领导小组……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在“踢皮球”的环境氛围中,在私欲的诱惑下,道理不管用,“利益”才是硬道理,这是领导小组越来越多的根子所在。
“大事建小组,小组管大事。”这些年来,领导小组就像小孩子滚雪球,越滚越大;像喜欢吃又不愿动的胖子减肥,越减越胖;像稻田里的稗子,不用播种、施肥,长得比稻子还茂盛;像雨后春笋,破土而出,节节拔高……
那么,真的没治了吗?
我有一招:先成立协调机构——撤销工作领导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