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中国能源报 2025年03月31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下一篇

2025中关村论坛召开——

科技与绿色共绘创新图景

■本报记者 王林 《中国能源报》(2025年03月31日 第 02 版)

  图为北汽福田液氢重卡牵引车。

  王林/摄

  体验科技之美,感受“未来已至”。3月27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在北京开幕,《中国能源报》记者来到现场,参与这场“科技感拉满”的全球创新盛会。

  目之所及,会场科技范儿十足:主会场入口处的迎宾机器人与观众打招呼,“AI翻译官”正在为外国嘉宾提供实时语音和文字翻译服务,一款实现实时翻译的“眼镜”成为媒体工作者的得力帮手,“咖啡师”机器人一刻不停地制作着一杯杯香浓咖啡……

  细细观察,绿色理念穿插其中:会场搭建和布置全面使用可循环利用物料,工作服使用防风透气环保膜材料,年会证件、印刷品和文创产品均采用可回收材料,“纸椅子”和“纸围挡”可自由折叠并摆成所需的造型……

  本届论坛年会围绕“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这一主题,搭建科技交流平台,深度融合人形机器人、绿色低碳、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前沿科技,营造了“科技无处不在”的氛围,整个会场俨然成为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场”。

  ■■多领域实现技术突破

  3月27日开幕式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其中,进展九是高能量转化效率锕系辐射光伏微核电池的创制。科技部党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书记、主任窦贤康介绍,这项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基于聚结型能量转换器的锕系微型核电池架构。在分子级别上,将放射性核素与能量转换单元紧密耦合,并结合光伏技术,实现了辐射衰变能到电能的高效转换。这一成果奠定了高能量转换效率微型核电池的理论基础,也为强放射性核废物的资源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值得关注的是,新能源装备、液氢重卡、智能汽车、智能网联技术等领域均有技术突破。“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一个液氢重卡模型。”在北汽福田展区,工作人员对记者介绍称,“我们搭载了一个液氢瓶,单瓶40公斤,这款车可以搭载两个这样的液氢瓶置于车架两侧,加注一次可以满足1000公里左右的长续航需求。”据了解,相比传统气氢重卡,液氢储氢系统体积和重量减少2/3,节省车辆空间还能大幅提升载货能力和运输效率。

  科技部副部长林新指出,今年论坛年会有四个特点,分别是突出科技前沿、突出成果共享、突出人才交流、突出开放合作。“深入探讨前沿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的同时,促进重大科技成果对接和产业化,加速新质生产力培育。”他说。

  ■■绿色创新融合硕果丰

  一张“咖啡地里种光伏”的海报,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是一种创新的农业与能源结合的模式,叫‘咖光互补’。”AI机器人小助手介绍称。

  中电工程投资建设的全国首个“咖光互补”项目普洱市思茅区那丙田160兆瓦光伏项目,出产了中国首批“光伏咖啡”。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咖光互补”模式专为咖啡的喜柔光特性打造,以光伏板替代传统荫蔽树,错落有致地分布于咖啡田间,为咖啡树生长创造最适宜的光影环境。

  “我们是‘板下种咖,板上发电’。”工作人员向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光伏咖园内的咖啡树有超过90.5%的时间沐浴在最理想的环境温度。10—27摄氏度之中,合理的光伏板布置方式,可以让咖啡树光合作用充分,果实饱满,风味馥郁,成就了中电光咖的卓越品质。

  在东方电气展区,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了东方电气2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这套机组主要针对中高风速海域量身定制,具有建设成本低、运维成本低和发电成本低等优势,可以满足平价上网需求,适合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等高风速海域。“这套机组抗台风能力强、发电性能也十分卓越,整套机组由3万余个零部件组成,铸造及国产化率达到100%,而且发电机叶片、电控系统等核心部件,也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当前,人工智能的飞跃式发展推动行业不断探索人工智能应用落地场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备受瞩目。理想汽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想直言,在智能化时代,汽车行业正式开启从单纯的交通工具向人工智能终端转变的新篇章。

  在理想展区,记者看到了理想新款纯电车MEGA。“续航能力可达710公里,凭借5C超充技术,可以实现12分钟500公里的超长续航。”工作人员介绍称,“喝一杯咖啡的时间,电就充好了。”

  ■■环境数智化监测加快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火爆全球,不断催生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生态环境监测科技含量高、数据资源多,对人工智能应用有着迫切的业务需求,也能够为人工智能落地提供广阔的应用场景。

  “目前,DeepSeek已经在我国环境监测总站和不少地方生态环境监测部门得到初步应用。”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蒋火华日前表示。2023年以来,我国不断提出加快建立现代化监测体系,全力谋划推进监测技术装备的数智化转型。

  新技术如何赋能环境监测?在空气和地表水监测方面,通过开展国控站点数智化改造,让自动监测实现“无人运维”,现场运维频次和单次运维耗时将降低70%以上;让手工监测实现“智能采样+智能分析”。在采样上,采用无人机等开展无人采样,在分析上,分区域建设全自动无人化“黑灯实验室”,集中承担水质样品分析任务,采样耗时、人员投入和运输成本将节约50%以上。

  在生物多样性监测方面,传统手段是靠人数、靠人看、靠人辨,现在实时传输红外相机、鸟类鸣声记录仪、两栖爬行动物雷达相机、蝴蝶智能监测仪等新型智能设备,基本能够实现生物多样性自动化监测,识别准确率达85%以上。

  在声环境监测方面,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监测的仪器设备不仅能监测噪声分贝数,还能识别噪声源,辨别是来自机动车等的人为噪声,还是虫鸣鸟叫等自然声音。

  生态环境部联合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促进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围绕环境监测等领域研发一批环保机器人、远程运维装备,加快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推广应用。“我们将积极推进新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以更加智慧的监测‘大脑’守护好祖国的绿水青山。”蒋火华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