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从202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左右”到202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这一目标调整,传递出我国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决心坚定不移,要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在我国着力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背景下,作为能源革命排头兵的山西日前举办合同能源管理试点工作推进会,总结经验,谋划未来。《中国能源报》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合同能源管理通过市场化的节能机制为行业提供了一种新的节能思路和模式。
■每市选取试点
自去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关于深入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效诊断的通知》《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强调要加快构建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体系,加强对能源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精细化管理,多次要求加强合同能源管理。
这些文件的出台,为各省市、企业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到,山西省提出每市选取2—3个县开展合同能源管理,以“双碳”目标为牵引,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为做好节能管理精准落实,山西省能源局组织召开全省合同能源管理推进会,明确示范项目名单,梳理用能情况,充分挖掘节能潜力。
山西是能源革命的排头兵,也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全省各级节能主管部门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工作主动性和自觉性显著增强,下大力气加快推进合同能源管理事业,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打造一批特色示范试点项目,形成了一套可推广、能借鉴、易操作的模式。
■为地区绿色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如今的三晋大地,“颜值”越来越高、“气质”越来越好。
以运城市稷山县为例,该县自2024年被山西省能源局确定为全省首个整县实施节能降碳改造项目的试点示范县以来,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稷山县是山西省南部重要的煤焦化冶产业基地,也是首批国家级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省级绿色低碳循环示范园区。但是,该县能源消耗大、强度高、需求旺盛的现状仍未彻底改变,迫切需要通过开展试点工作降低能耗,为县域高质量发展腾出更多能耗空间。
《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到,稷山县通过科学精准实施节能改造,谋划了总投资41.67亿元的大型节能改造和能量系统优化项目。其中,节能改造项目主要由焦炉煤气与余气综合利用、烧结机综合能效提升、重点用能设备节能改造、循环水节能改造、余热回收利用、能源管控中心、新能源项目、其他项目等8类组成,项目总投资7.87亿元,年经济效益2.79亿元;能量系统优化项目主要由煤气发电高效利用项目、蒸汽高效利用项目和热水高效利用项目3类组成,项目总投资33.8亿元,年经济效益6.8亿元,项目投资回收期约5年。
据介绍,该项目即将进入落地实施阶段。预计项目全部实施后,年经济效益约为9.6亿元,年可形成节能能力约3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75万吨,将为稷山县节能降碳绿色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目前,运城市已推动30家以上工业企业与节能服务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实施了100多个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开展节能降碳。如山西建龙钢铁通过大力实施熔盐储能工程、余热余压回收利用、电机系统节能改造等13个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改造项目,总投资2.27亿元,每年节约标准煤7.05万吨标准煤,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实践表明,合同能源管理不仅是降耗增效的“金钥匙”,更是破解财政压力、激发市场活力的创新路径。
■发挥企业能动性
尽管山西省在探索开展合同能源管理试点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在资金和技术上遇到一些瓶颈。
那么,如何进一步做好合同能源管理工作?会议明确指出:首先,要充分发挥企业的能动性。用能企业是合同能源管理的重要主体,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实现节能降碳必须发挥好用能企业特别是重点用能企业的能动作用,真正把“让我做合同能源管理”变成“我要做合同能源管理”,实现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其次,这些合同能源管理试点地区、单位,都要根据试点申报书列出时间表、画出施工图,深入挖掘节能潜力,实现节能降碳精细化管理,明确责任主体,实行责任到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工作氛围。
最后,还要充分释放政策红利。可结合税收优惠、财政激励、行业支持等多维度政策红利,如财政收入比较好的地方,考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对能效诊断等基础环节进行政府采购或者给予政府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