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长安两家汽车央企或将筹备重组的消息,在汽车业内引发震动。
日前,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同时公告,宣布其控股股东“与其他国资央企集团筹划重组事项”。
随后,关键人事变动引发市场关注。2月17日,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官网显示,周治平已经出任集团公司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此前,周治平担任东风集团总经理。更早之前,他还曾在长安汽车、一汽集团任职。
汽车行业或迎“大洗牌”
此事震惊行业并不意外。国资委目前直管的汽车央企就中国一汽、东风汽车和长安汽车3家。以东风、长安在行业内的体量和地位,重组必是影响行业格局的大事。
从“量”的角度看,二者重组后市场份额将大幅跃升。
2024年,长安汽车、东风汽车销量分别约268万辆、248万辆,在国内车企中排第4和第6位。二者一旦合并,销量超500万辆,直接把比亚迪甩在身后。
从“质”的角度看,其对优化产业结构意义重大。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原副会长李锦认为,东风和长安重组,符合国家推动国企改革、减少重复投资的战略方向。这是汽车产业在全球竞争格局下的重大战略性调整。2024年,我国汽车销量达到3143.6万辆,其中,国有车企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且中国早已经跃居为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但产业内部存在的集中度不高、资源分散的问题仍然存在。
确实,这几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势头迅猛。比亚迪、吉利等自主品牌积极布局,竞争力不断提升。特斯拉等外资品牌也积极入场,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相比之下,部分国有汽车企业,未能及时跟上行业“车速”。
还记得去年两会,国资委主任张玉卓在“部长通道”上直言,就新能源汽车领域来说,国有几家新能源汽车发展得不够快,“不如特斯拉,不如比亚迪”。他表示,要对三大汽车央企的新能源汽车(业务)单独考核,考核技术、市场占有率以及未来的发展。
这背后的信号很明确:国有汽车企业需加快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和发展,不然就要被市场“甩下车”了。
两家公司筹划重组,无疑是对政策导向的积极响应,也指向国有资本布局存在的阶段性短板。
李锦认为,在2024年世界主要车企集团销量排行榜前10名中,目前没有中央企业。若二者事实重组后,新的实体销量将超过500万辆,在全球居第5位,在全球汽车市场新能源与智能化两大转型中,形成技术共享、市场协同局面。中央企业将发挥“国家队”的作用。
央企专业化整合加速,
减少行业内卷
再往深了看,这次重组其实是央企专业化整合加速的生动写照。
央企整合不是简单的“拉郎配”,而是遵循产业逻辑、市场规律的深度融合。
央企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专业化整合能让企业把精力集中在核心业务上,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集中度,进而提升整体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某种意义上说,让企业专注于核心业务,避免同质化竞争,这本质上也是一种央企的反“内卷”之举。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不少行业面临不同程度的“内卷”。钢铁、光伏和汽车行业尤为典型。头部企业的一次价格调整,就能让整个行业风声鹤唳。不少曾经风光的造车新势力,还没在市场站稳脚跟就黯然退场。
东风、长安筹备重组,是央企整合大潮中的个案,更折射出国有资本向关键领域集中的战略方向。
回顾近年来,规模较大的央国企重组并不少见:“南北车”合并为“中国中车”,宝钢、武钢合并为“宝武钢铁”,鞍钢重组本钢、凌钢,中国船舶、中船重工联合重组,中国电科与中国华录实施重组……重组整合的范围不断拓展。
不少重组案例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南北车”合并为中国中车,堪称央企重组的经典案例。合并前,二者在国际市场上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合并后,中国中车整合优势资源,在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市场上的竞争力大幅提升。
这些成功案例表明,央企专业化整合既是应对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
今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收官之年。1月17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局长林庆苗介绍,将以中央企业重组整合为抓手,深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重点在三方面发力:一是继续开展新公司组建、加大力度推进战略性重组,提升中央企业在重要行业产业中的地位作用,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二是纵深推进专业化整合,聚焦主责主业,整合优势资源,减少行业“内卷”,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生态;三是进一步强化整合融合,推动资产合向业务合、人心合、文化合转变,充分发挥协同效应,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