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旅游天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年04月07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又见井冈竹

陈汉忠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4月07日 第 12 版)

  今日井冈山新貌。

  宁世忠摄

  井冈山,不仅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也是名闻遐迩的风景区。那美丽壮观的云海、气势磅礴的日出景象、怪石嶙峋的奇峰,还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碧玉潭、“喷珠漱玉一线天”的朱砂泉……然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那苍翠的井冈竹。一根根劲竹,叶拍苍天。有风掠过,竹林里荡起震耳的涛声,令人心绪澎湃。

  上井冈山已不下十回,每次登临,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当我再次见到那一望无际的竹海,思潮再次奔涌。以前总以为竹子是江南烟雨润出来的,直到遇见井冈山的竹。这里的竹不生在粉墙黛瓦间,偏从铁色山岩里挣出来,根须剖开花岗岩的肌理,竹鞭在红土地下蜿蜒如暗涌的河,仿佛井冈山奔腾的血脉。

  春雷响时,笋尖刺破腐叶,带着出土青铜器般的锈色。不过三场夜雨,新竹便褪了褐甲,通身泛起冷冽的青,像淬过火的剑。山民说这是“红军竹”——竹枝点燃是红军的火把,竹板是红军挑粮的扁担,竹桶盛过红军野炊的红米饭,竹梢挂过披着硝烟的军旗。坚实的躯干,仿佛当年红军的身影。

  我也见过这样的井冈竹:腊月里冰凌倒悬,万竿修竹被压成满弓,却始终不断。待到日头一出,积雪簌簌掉落,青竹齐齐弹向苍穹,整座山都回荡着清越的铮鸣。

  最震撼的当属暮春夜过竹海。风起时,月光在竹浪间碎成鳞片,涛声时而如急行军脚步,时而似低声诵读书信。恍惚见竹节上未干的血迹化作斑痕,飘落的竹叶成了泛黄的布告,而新笋仍在黑暗中倔强地拱动——这漫山遍野的竹子,都是立着的纪念碑。

  登上黄洋界,只见雾海茫茫。漫山遍野的翠竹昂首向天,簇拥着朱德题写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和镶嵌着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的横碑,这里凝固着中国革命的历史一刻。穿过历史风云,我仿佛看见山下摇动的旌旗,耳旁回荡着黄洋界上隆隆的炮声。

  风过处,山坳传来清脆的砍伐声。戴斗笠的老汉正在采收春笋,锋利的竹刀贴着根茎精准切入,如同他爷爷当年为红军削制竹钉那般熟稔。背篓里的新笋还沾着红土,仿佛与数十年前竹筒饭的香气重叠。几只山雀掠过竹海,翅尖扫落的晨露坠入山涧,叮咚声里,竹涛奏出美妙和音。

  “您好!您好!”井冈山人真是好客,一个山民热情地把我们让进不远处的一间小竹屋,从一节磨得红黑发亮的竹筒里倒水递给我们,“喝吧,井冈山的水,甜着呢!”我轻轻地呷一口,虽然没有放茶叶,却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大概是泡在竹筒里的缘故。从交谈中,我们得知他姓林,他家的这片竹林,曾是当年红军与敌人激战的战场。他爷爷的3名战友奉命扼守此处,战斗整整持续了8个小时,打退了敌人数十次进攻。子弹打完了,手榴弹扔完了,他们用竹制的弓箭、用石头……当暮色笼罩竹林时,敌人败退了,可他们却长眠在竹林……这段不会被遗忘的历史,令我们久久不能平静。

  也许是长期与竹打交道的缘故,林老汉对井冈竹如数家珍,除了毛竹,还有方竹、淡竹、凤尾竹、寒竹、实心竹……老人扳着指头一一道来。改革开放的春风给井冈山带来了勃勃生机。如今,井冈山人除了每年往外调运大量毛竹,还精心编制各式各样的竹器,从竹床、竹椅、竹篮到供游人欣赏的各式工艺品,应有尽有。靠着这些竹子,井冈山人将日子越过越好,越过越甜。言谈之中,老人不无自豪。

  眺望着漫山遍野的翠竹,我的耳边传来黄洋界上的炮声,眼前浮现出那位护林老汉的身影。巍峨井冈山上的翠竹,屹立成座座红色丰碑,也激荡出绿色生态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