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碳达峰绿色示范园区建设获力挺 2021年03月15日

  园区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承载平台和增长动力。根据华为与埃森哲共同发布的《未来智慧园区白皮书》,90%以上城市居民工作与生活在园区,80%以上的GDP和90%以上的创新在园区产生。

  作为一种有效推动产业集聚、资源高度集中的发展模式,园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园区无疑也是城市中名副其实的能耗大户与碳排放大户。

  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开展,多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绿色园区、零碳园区建设”做出明确变态。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亦就构建绿色城市发展体系、开展绿色园区示范工程建设进行了建言献策。

  兑现“碳达峰”

  建设“零碳”园区成共识

  事实上,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我国自“十二五”以来就已开始低碳产业试验园区试点工作。2020年7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开展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工作,2020年12月,《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名单(拟)》公布,共有31个基地入选。

  记者近日梳理发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或者近期的官方表态中,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部署,浙江、四川、重庆、湖北、吉林、甘肃、贵州、江西等多个省市均提出了要开展低碳工业园区建设和“零碳”体系试点,建设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实施产业园区绿色化、循环化改造,推进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建设,打造近零碳排放示范区等。

  例如,吉林明确支持白城建设碳中和示范园区,支持乾安等县市建设清洁能源经济示范区;

  甘肃表示继续深化低碳试点,推动金昌、兰州、敦煌三个国家低碳城市和嘉峪关国家低碳工业园区;

  贵州也将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建设纳入到绿色经济倍增计划中。

  针对低碳试点示范创建,来自辽宁省生态环境厅消息显示,将推进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和碳中和示范区建设,鼓励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低碳城(镇)、低碳工业园区、低碳产业示范园区、低碳社区等试点示范,为全省尽快达峰提供可复制、可借鉴路径模式。

  “我们将按照国家要求,编制我省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采取有力措施推动低碳城镇建设,积极创建低碳试点示范市县,创建一批零碳园区、零碳社区、零碳校园。”近日,江西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亦如是公开表态。

  加强示范引领

  促城市高质量绿色转型

  绿色园区即以园区绿色化建设和改造为核心,综合利用投资、金融、技术、标准等方式,推进园区节能降耗,创建绿电生活与绿电制造新标准,打造绿色低碳工业体系,促进城市绿色发展。

  以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园区为例,该园区通过智慧能源管理平台以及电力需求侧平台,每年不仅降低了10%的能耗,节电约713.15万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883.49吨,相当于种植了12652棵树。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铜陵市市长胡启生公开表示,希望国家能够支持沿江资源型城市创建绿色发展示范区,加大对沿江资源型城市支持力度,在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安排等方面予以倾斜,引领带动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资源型城市高质量绿色转型。

  全国政协委员、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亦提出了在全国选择低碳转型迫切、工业能耗高、能源供给压力大的地区“落地千个绿色园区示范项目”的建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节能环保集团董事长宋鑫甚至建议,建立负碳产业集聚区,推动产业低碳转型。

  武钢建议,通过国家政策引导,鼓励新能源基地周边直接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以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等大规模新能源基地聚集区推动绿色低碳工业园区示范项目建设,鼓励以“绿色循环经济”模式取代“低电价”模式吸引产业落地。

  优化碳排放认证机制

  鼓励园区绿色低碳认证体系建设

  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调研显示,目前我国不足20%的国家级开发区开展了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其中授予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称号的不到10%;23%的国家级开发区开展了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多数尚未验收;21%的国家级开发区进入绿色园区名单; 低碳工业园区和UNIDO(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绿色园区的数量更少。

  目前,大部分园区对绿色发展由于认识参差不齐,总体上创新管理仍处于被动状态。因园区环境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对环境污染问题重视不够,重经济轻环保,片面追求GDP增长。加之目前很多园区环境管理数据极为匮乏,很难对园区的绿色发展状况进行绩效评价,环保监管困难重重。

  对此,武钢指出,要通过示范园区建设,总结新能源基地与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协系统发展模式,推动绿色低碳工业园区认证标准建设。 

  “建议由生态环境部牵头,优化碳排放认证机制,出台绿色用电的碳排放认定机制和核算办法,支持新能源直接接入工业园区模式发展,获得地方发展经济指标,鼓励100%可再生能源供给园区的绿色低碳认证体系建设。”武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