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碳中和”:城市面临低碳大考(聚焦两会) 专家建议,在全国选择低碳转型迫切、工业能耗高、能源供给压力大的100个城市、1000个园区、10000个乡村,开展中国碳中和绿色发展“百千万”示范工程,同时支持有条件的省市提前实现碳达峰 2021年03月15日

  作为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表述几乎无一例外出现在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地强调以降碳减排为总抓手,推进全面绿色转型。两会期间,更成为能源领域代表委员们的热议话题。

  城市,作为碳排放的最主要场所,以不足全球2%的土地面积,消耗了全球78%的能源,同时产生了超过60%的温室气体的总排放量。毫无疑问,城市将成为各地落实“30·60”双碳目标的关键与难点所在。这意味着,在我国城镇化仍在快速推进的当下,城市能源消耗总量与强度控制、碳排放总量与强度控制“攻坚战”大幕即将拉开。

  那么,各地该如何因地制宜做好城市的碳减排分解工作?在此过程中,如何选择试点,并总结经验,以推动更大规模的城市碳达峰行动?带着一系列疑问,近日,记者采访了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能源领域专家学者。

  城市面临低碳发展大考

  当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能源与环境的平衡矛盾日益突出。坚持生态原则发展绿色城市,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为此,两会期间,有代表委员提出了“以‘30·60’双碳目标为指引,以‘能源+环境’为路径,将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建设绿色城市示范工程、构建绿色城市发展体系”的建议。

  “碳达峰表面上是约束碳排放强度问题,本质上则是能源转型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事关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中国电力技术市场协会储能设备技术专委会秘书长郭云高认为,对绿色城市发展体系构建而言,应着力扩大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供给占比,提高能源效率、降低单位用能排放,降低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记者注意到,事实上,我国很多城市已经开始将低碳发展指标纳入到提升城市竞争力的考量。国家发改委从2010年开始,共推出三批低碳城市试点,目前已涵盖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杭州、武汉、成都等6个省份、81个城市,率先开展碳达峰路径及绿色发展新模式的探索。其中提出在2020年和2025年前达峰的各有18个和42个。

  有专家指出,总体而言,试点在碳排放交易、绿色建筑监管、低碳城市建设、低碳脱碳技术等领域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但在缺乏有效激励和严格考核的情况下,进展仍显不足。

  “在‘30·60’双碳目标指引下,对城市而言,实际上将面临一次新的大考。”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克分析认为,未来二十年内,挑战与机遇并存,城市可能会迎来再次洗牌的机会。

  应力争更多省市在“十四五”达峰

  “我国应力争更多省市在“十四五”达峰,支持有条件的省市提前达峰。”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前所长周大地认为。

  全国政协委员、观澜湖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朱鼎健建议,我国应选取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市群等经济发达地区部署试点工作,尽快出台碳达峰、碳中和方案,并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实现碳达峰,进而为全国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法和经验。

  全国政协常委、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亦指出,在“30·60”双碳目标指引下,东部沿海较发达地区、西南及西北可再生能源资源富集区在“十四五”期间将有可能率先达峰,进而为全国范围的达峰创造有利条件。

  在周大地看来,“十四五”期间,我国要找准方向,在实践中调整措施,系统设计、全面规划。

  全国人大代表、乐山太阳能研究院院长姜希猛亦强调,政府需要积极做好顶层设计,明确指标、线路图是首要。他进一步分析称,兑现“30·60”双碳目标,政府需要在积极做好规划的基础上,从行业、区域协同等角度,全方位做好碳减排任务的分解工作。之后在执行层面,也应从省级政府,到城市决策层等各级层面,与产业应用端携手,协同推进。

  “建议国家健全能效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提高对各省区市碳排放强度的考核权重,制定目标分解和考核机制,督促各地提高能效水平。”南存辉进一步建议,我国应鼓励各地开展“零碳”试点示范,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和用能需求,建设一批“零碳建筑、零碳社区、零碳工厂、零碳园区”试点工程,并由政府组织专家制定建设导则规范,并为建设方提供减税降费、财政补贴与绿色金融扶持等政策。

  从一栋建筑或一个园区做起

  全国政协委员、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强调,对城市而言,兑现“30·60”双碳目标,实现绿色发展,首先要从一栋建筑或者一个园区做起。园区和建筑是城市的最小细胞。如果城市的每一栋建筑、每一个园区都能实现绿色、符合“碳中和”目标的发展,整体而言这个城市就实现了“碳中和”。

  以金风科技为例,该企业在10年前就开始了此方面的探索,金风科技亦庄智慧园区以风电、光伏、储能和微燃机组成的综合能源供给,依托“网源储荷”的有机协调,可靠、智能地满足了园区不同负荷的需求,也实现了园区可再生能源占比超过50%。

  “希望能在全国范围遴选出100个城市、1000个园区、10000个村庄试点率先探索碳达峰、碳中和,在试点过程当中不断总结经验,来推动更大规模的碳达峰和碳中和行动。”武钢说。

  与此同时,“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离不开全国碳市场体系建设,建议尽快将石化、建材、钢铁、造纸和民航等高能耗、高排放的行业企业纳入到全国碳交易市场中来。”朱鼎健建议,在试点城市,要继续降低企业进入碳市场门槛,例如广东目前将控排企业设定为年排放量10000吨及以上的工业企业,深圳设定为年排放量3000吨以上的企业,试点地区可以考虑进一步降低排放门槛,将更多企业纳入到碳交易市场,扩大控排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