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上 “女子带电班”(党旗飘扬) 2021年03月15日

  1972年夏天,随着330千伏“刘-天-关”输电线路配套工程的建成,坐落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城东南的330千伏秦安变电站(以下简称“秦安变”)投运。这是我国第一座330千伏超高压枢纽变电站,曾在新中国电力建设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976年,西北五省第一支“三八”女子带电作业班在秦安变成立,七名风华正茂的电力女工,响应“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号召,开始了登铁塔、架银线的高空带电作业。她们来自原天水供电局各级基层单位,最大的24岁,最小的21岁。

  女子带电班成立后,日常工作集中在秦安变,每年一个春检一个冬检,主要负责水冲洗、换瓷瓶。每次检修,要换掉11万千伏的所有瓷瓶,一换就是4卡车。这些21片一串的瓷瓶每个重40公斤,不仅要用绳索拉升到十几米、甚至二十米高的龙门架上,还要用工具拆卸、更换。而且,更换瓷瓶前还有登杆环节,对年轻的电力女工而言,要登上十几米高的电杆绝非易事,她们不仅要克服恐惧,更要鼓起勇气、练出能力。

  “当时为什么让女同志干这么重的活,或者应该由男同志干的活为啥让我们干?所有人当时都没有这些想法。”年近70的赵红菊是当年“三八”女子带电作业班的班长,据她回忆,尽管那时候工作强度大、生活条件差,但姐妹们却觉得穿上工作服是最美的,每个人都干劲十足。

  在艰苦的作业条件下,女子带电作业班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抢修,出色完成了各项任务,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她们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上世纪70年代天水带电作业的“半边天”。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按照规定女性不再从事高危工作,全国工矿企业女子工作队纷纷解散,“三八”女子带电班也结束了工作使命,“七姐妹”被调到了不同的工作岗位,继续发光发热,直至各自退休。

  近五十年过去了,当年的芳华少女已是古稀老人。去年7月,七姐妹再次相聚,又回到了秦安变电站,当看到现代化的设备,她们连连感慨:“以前10千伏的配电室都是室内的,现在变得都不认识了。”

  “阿姨,这是电抗器,电容器间隔。这都是瓷质绝缘子,而且是防污型的,现在停电不用擦,十五年清洗喷涂一次就行了。”听了值班员的介绍,望着高耸的龙门架,赵红菊感慨道:“当时我们是怎么爬上去的啊!电力事业能有如今的巨变,多亏了你们这些有想法、有干劲儿的年轻人!”

  从半个世纪前秦安330变电站建成到今天,“三八”女子带电作业班的故事作为珍贵的历史记忆,激励了几代供电人艰苦奋斗。作为天水供电公司变电运检中心党总支书记,李建军经常给年轻员工讲述前辈的事迹,鼓励大家以“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精神用心做好变电运维工作,将变电运检中心打造成陇东南乃至全甘肃省的变电运维专业标杆。

  如今的天水供电公司,在“三八”女子带电作业班精神的传承下,涌现出不少巾帼团队,营业及电费室账务班就是其中一支“劲旅”。

  账务班每年经手的电费到账资金约24.5亿元,银行承兑汇票约16.8亿元,各类银行代收、移动支付等线上缴费对账户数约560万户,核销资金约9.8亿元。面对天水市103万供电客户,为了实现电费回收“颗粒归仓”目标,她们严谨、细心,跟每一分钱“较劲”,跟每一个难题“较劲”,却从不喊苦喊累。

  在甘肃电力艰辛的创业阶段,有“三八”女子带电作业班这样肯拼肯干的“铁娘子”,在甘肃电力跨越发展的历程中,同样有一批又一批不让须眉的巾帼团队。时光如梭,但奋斗是她们共同的精神底色。

  (作者供职于国网甘肃天水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