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理论·评论

中国能源报 2025年01月20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下一篇

升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双碳”行动

■向柳 简高武 王星 《中国能源报》(2025年01月20日 第 06 版)

  编者按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的重大决策部署。五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果斐然。“双碳”既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也为其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机遇。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既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任务,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的区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程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2021年12月以来,四川省、重庆市联合启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碳达峰碳中和联合行动,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碳达峰碳中和联合行动方案》,推动实施“十项联合行动”。

  通过三年的努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已在绿色能源设施互联、新能源汽车发展、成渝氢走廊建设、多层次轨道交通、水陆多式联运、社会参与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但也存在政策机制不健全、能碳控制压力较大、协同潜力释放不足等问题和挑战。建议强化“一家亲”意识、树牢“一盘棋”思维、贯彻“一体化”理念,发挥“双核引领”“区域联动”作用,以深化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契机,锚定“十五五”启动实施联合行动升级版,积极构建绿色低碳转型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行动体系和保障体系,推动在降碳领域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打造全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一是强化区域降碳协作力度。建议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碳达峰碳中和专项工作组,加强涉碳重大问题、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项目研究谋划和推动措施。联合开展“十五五”降碳形势研判、问题诊断和需求分析,开展深化碳达峰碳中和联合行动的路径和政策措施研究,制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碳达峰升级版行动方案以及“十五五”减污降碳协同实施方案,统筹谋划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行动,体系化、定量化构建区域降碳指标体系。选择双向具有需求、降碳支撑性较强、具有协同潜力等领域,联合制定节能降碳改造、充电加氢网络建设、内河港口和运输、碳市场能力建设、控制甲烷排放、碳足迹碳标识、碳信用跨区域消纳等方面的专项政策。

  二是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建议深化电力体制、油气体制改革,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西南水风光基地、西北风光火基地至成渝地区的输电走廊研究、规划和建设。推动川渝电网一体化建设,提升区域主网架互联互通水平。优化成渝地区油气管网布局,规划建设绿氢生产基地至成都、重庆的管网。开展四川盆地和盆周山区风光资源调查评估,推进川西、大巴山、乌蒙山等成渝地区及毗邻地区水风光氢储资源一体开发,加强抽水蓄能电站和应急调峰电站建设。加强天然气(页岩气)勘探开发合作,联合开展气田碳监测评估研究和数据共享,共同推进油气领域甲烷排放控制。

  三是促进重点领域降碳协同。建议选取火电、水泥、钢铁、化工、数据中心等产业,联合开展节能诊断和节能降碳改造行动,推动产业合作示范园区绿色化改造。加快多式联运发展,深入挖掘长江、嘉陵江内河航运潜力。加快成渝地区充电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增加密度、提高速度、高效运维,促进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规划布局新能源客运班车、电动重卡、氢能物流、低空物流等的线路和节点,争取纳入国家氢能产业示范城市群,实现氢能走廊“聚线成网”。推动两地建材和建筑用材市场一体化发展,推动水泥、玻璃、钢材、铝材等绿色建材产品区域内流通。深化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打造丘陵地区生态循环农业,控制农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

  四是推动降碳体系一体融合。建议统一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技术规范,推动温室气体排放因子库、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共建共享,融合编制区域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共同制定气候投融资项目分类、碳资产抵质押、特色共有产品碳足迹核算等标准,推动四川林草碳普惠、成都“碳惠天府”、重庆“碳惠通”等机制互认,允许特定类型、一定比例的碳信用跨区域消纳甚至交易。联合制定近零碳、零碳示范区建设政策,高标准打造一批绿色低碳标杆。依托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整合两地绿色科创资源,布局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级实验室,开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氢冶金等技术研发示范,联合征集和发布绿色低碳技术、产品和装备目录。

  五是提升降碳显示度影响力。建议推动绿色低碳产业补链延链强链,打造水电、光伏、风电、氢能、电池等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加快汽车产业结构性调整,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推动绿色低碳领域国际性、国家级技术服务企业设立分支机构,提升涉碳服务辐射西部地区的能力,积极拓展国际化业务。策划和推动两地常态化举办绿色低碳重大展会,搭建高端对话平台,展示绿色低碳技术装备成果。联合举办全国低碳日、全国生态日成渝主场活动,开展经济圈碳达峰碳中和典型案例征集,常态化发布区域碳达峰碳中和进展报告,形成更大的传播力和良好的社会氛围。

  【向柳系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工程师;简高武系重庆市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中心(重庆资源与环境交易中心)高级工程师;王星系重庆市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中心(重庆资源与环境交易中心)正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