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务部如期对地炼企业发放第二批原油进口配额。前两批配额总计19868万吨,较2024年增长299万吨,并提高了原油进口配额的临时上限,从2024年的2.43亿吨提高到2.57亿吨。
■■配额逐年增加
自2015年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放开后,国内原油进口配额在2018年突破1.4亿吨,2019年迈入2亿吨门槛,2021年允许量上限提高至2.43亿吨,并在2023年和2024年维持这一额度。今年总额有所上升,整体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与主营炼厂相比,地炼企业在原油进口方面面临更大压力,需要依赖国家配额保障生产。
过去,原油进口配额通常分批次发放。在此政策下,企业需要频繁调整采购计划以适应配额的变化。2024年,原油进口配额首次一次性发放,减少企业调整频率,使其能够更好地统筹全年采购和生产经营计划,从而降低运营成本并提升经营灵活性。
此次临时上限的提高,为地炼企业提供了更多原油进口资格,也为地炼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空间,使其能够更好地配置资源并优化采购策略,从而扩大生产规模,提升市场竞争力。
■■发放比例“倾斜”
从近几年下放的配额数量可以看出,原油进口配额集中度升高,逐渐分化并集中在头部企业,且更倾向于产业升级、产业规模化的民营企业。
比如,盛虹石化的配额量实现了三级跳,从2021年的200万吨、2022年的1589万吨跃升至2023和2024年的1600万吨。
2024年,浙江石化、恒力石化分别获得4000万吨、2000万吨的进口配额,与盛虹石化三家共计获得7600万吨进口配额,超过了山东地炼的6114万吨。
预计未来两三年内,国内将新增裕龙石化、旭阳炼化、华锦石化等千万吨炼油一次加工能力。整体配额发放趋于稳定,而山东地炼企业原油进口配额总量或不再增加。
“配额向先进产能倾斜,落后的炼厂则会配额减少甚至没有配额。政府在主动淘汰落后产能。”某炼化行业资深人士说。
■■地炼扬长避短
海通期货研究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原油市场需求端变化最大。其中,炼厂开工率普遍弱于2023年,炼厂加工量拉开较大差距。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1—10月中国原油炼厂加工量累计59058.6万吨,累计下降2%,其中8月同比下降最为明显。相对主营炼厂而言,地炼“体感”更强,常减压装置开工率多数时间维持在60%以下,炼油毛利也呈现收窄趋势。
一方面,在成品油消费不景气的背景下,炼油需求跟随产业链走低;另一方面,裕龙石化等部分新建炼厂投产推迟,化工原料需求带动较弱,因而全年中国原油市场表现基本弱于预期。
展望未来,作为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中国的能源政策和市场动向仍将对国际市场产生深远影响。大型炼化企业在享受配额激励的同时,还将加强与上游供应链的合作,优化炼油工艺,以提高油品质量和环保标准。此外,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能源转型压力,地炼企业还应积极参与新能源领域投资,探索多元化业务方向,以提升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