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行业低碳发展的本质逻辑是结构重塑的深刻全面变革”“电力低碳实践是跨越周期的产业升级”“电力行业低碳发展的价值逻辑是一种发展利益的时空转移”“安全与供应位于电力行业低碳发展的首要位置”……这是《中国能源报》记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能源经济研究中心近日主办的低碳研讨会上听到的观点。
众所周知,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的目标,仅剩5年时间。在这一期间,我们需要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在业内专家看来,更加合理且可行的策略是促进能源的绿色低碳转型,具体而言,即在发电端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比例,在需求端提升电气化的比重。
业内专家一致认为,我国电力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低碳转型。从重构能源结构、驱动产业升级,到确保电力安全与供应,这场转型不仅关乎电力行业的未来,更承载着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重任。
■■ 重构能源结构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背景下,我国电力行业低碳转型成为关注焦点。截至2024年底,中国发电总装机约33.2亿千瓦,发电量达到10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7%。如今,我国电力系统已经到了新能源成为电力“主体”的“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节点,传统能源发挥兜底作用,源网荷储不同能源要素重新组合。
“目前,我国电气化水平、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总量均居世界前列。”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社科院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史丹指出,不过,煤炭和煤电的占比仍在50%以上。2030年要实现碳达峰,加速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迫在眉睫。我国当前能源电力在持续发展中,为实现经济增长与绿色低碳转型的双重目标,需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高发电侧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和负荷侧电气化比重。在转型过程中,要发挥煤炭托底保供作用,同时对煤炭进行灵活性改造,加大提升煤电的清洁发电水平,最大限度地采用CCS或CCUS技术。
国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王耀华表示,随着“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和能源结构的调整,我国能源安全的关注点已从油气资源安全转向电力安全。在这一历史性的转变中,电力安全问题成为行业面临的重要挑战。在我国能源电力需求仍预计有较大规模增长的背景下,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成为关键任务。预计到2030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的电力弹性系数将在1.0至1.2之间。当前,清洁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尚未形成安全可靠的局面,能源保供与能源转型的矛盾日益凸显。为推动新能源对化石能源的平稳有序替代,我们必须牢牢把握能源安全的主动权,确保能源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 驱动产业升级
从产业发展周期来看,我国电力行业从电力紧缺到大规模建设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电力设施普遍覆盖,电力技术日臻成熟,电力行业已经进入发展成熟阶段。
“目前,电力行业低碳发展的实践逻辑不仅涉及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行业发展的现实挑战。其实践逻辑体现在跨越传统产业周期,实现产业升级的特性。”国网能源研究院能源战略与规划研究所专家谭雪认为,依据产业经济理论,产业通常经历萌芽、成长、成熟至衰退的周期。电力行业已走过探索、快速发展至成熟阶段。当前,通过低碳发展,电力行业正改变其发展动能,实现产业的二次升级,从而跳出传统产业周期理论的框架。从产业发展边界的角度来看,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正逐渐受到压缩。这主要受到生态环境保护的红线要求、国土资源空间规划的制约,以及空间资源廊道的紧张等因素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拓展电力产业发展的边界。业内专家一致认为,电力行业低碳发展通过科技创新驱动电力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提升电力行业发展质量,拓展电力行业发展“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这是摆脱产业生命周期困境、拓展产业发展空间、进入下一个上升周期的根本出路。
尤其是应对气候变化,是一个跨周期跨区域的问题,碳减排成本需要当期支付,但气候改善的收益不一定立竿见影,电力行业低碳发展是一种跨时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谭雪分析,电力生产的低碳化主要依靠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来实现,并逐步升级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早期为了促进风光等新能源发展,国家提供了一定的政策激励,现在除了新能源扶贫项目,风光已实现平价上网,电力行业低碳发展所需的转型成本、系统成本主要由电力系统自行承担,意味着电力行业间接承担社会绿色减排成本,并贡献全局绿色价值。
■■ 安全与供应是首要任务
业内专家认为,电力行业低碳发展必须把保障电力安全供应摆在首要位置,统筹发展和安全、保护和转型。随着“双碳”进程的深入推进,电力领域的一些技术进入“无人区”,需持续深化电力系统基础理论、新型应用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研究,推进多领域深度融合和协同创新,促进电力行业与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加速融合。
在史丹看来,电力低碳发展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持。随着供给侧间歇性新能源的持续快速增长,以及需求侧电气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供需平衡面临着严峻挑战。没有数字技术的辅助,将难以将量大、面广且不稳定的可再生能源迅速转变为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另一方面,数字化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电力需求的快速增长。只有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新型能源体系,才能确保数字化转型的顺利实现。这是因为化石能源的高边际成本和排放特性,已无法满足数字化转型的能源需求。
谈及电力保供,业内专家一致认为,我国电力需求将持续刚性增长,新能源展现跨越式发展态势,需全面加强系统调节能力建设,煤电仍将发挥兜底保障作用。
王耀华也表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载体,新型电力系统运行进入“四高”和“双峰一谷”转型复杂期,需坚持系统观念和辩证思维,统筹考虑多方面因素。未来需从全社会层面统筹谋划各部门碳达峰时间表,预计到2030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13万亿千瓦时以上,“十五五”期间年均增长5%左右,在统筹保供消纳和经济性增长的基础上,煤电仍将在一定时期内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