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行业观察

中国能源报 2025年01月06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   

数智融合成储能产业发展新引擎

■本报记者 卢奇秀 《中国能源报》(2025年01月06日 第 12 版)

  当前,能源行业正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和低碳化转型升级,储能企业纷纷将数字技术、智能技术作为打造产品差异化和核心竞争力的重点方向,重点布局云计算、远程监控、检测预警、智能调度等前沿技术。

  “在我国储能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数智融合将成为产业发展新引擎,对产业发展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在近日召开的2024中国能源研究会年会上,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陈海生指出,在技术研发端,数智融合为新型储能技术突破带来新契机。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对储能材料性能进行更加精准的模拟和优化,从而加速新型储能设备的高效运行和智能化管理;在市场应用端,数智融合进一步拓展了储能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借助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储能系统能够更好与电力系统、能源用户进行深度交互与协同,实现能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在电网侧,数智融合可有效提升电网的调峰、调频能力,增强电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促进新能源大规模消纳,推动能源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在用户侧,可为用户提供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降低用电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近年来,我国新型储能产业蓬勃发展。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能效与储能处处长徐梓铭指出,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6191万千瓦,发挥了调峰调频等多重功效。新型储能有力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扩大国内需求,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投资近万亿元。同时推动人才培养和就业,已有84所高校设立储能学科,建设7个储能产教融合平台。

  在高速发展同时,新型储能产业也面临着设备利用率低、安全风险增大、运维成本高等问题。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综合能源事业部技术总监罗文广表示,安全性方面,电池热失控、变压器等核心设备故障,现场调试不规范,一些细小阈值保护门槛调整不规范导致事故频发。经济性方面,储能电站由于装备自身的原因引起一些问题,比如辅助设备功耗大,导致整站综合效率较低。电池一致性差,降低整站的可用容量。非计划停机故障多发,降低了经济收益。运维方面,运维专业性较强,电站调试阶段人力成本较高。此外,电池管理系统、能量管理系统分层分级不清晰,故障告警较多,很难定位故障原因,且等待解决的时间较长。

  数智融合是解决储能产业发展难题的重要手段。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认为,数智技术与储能技术深度融合,能够实现储能系统精准控制、智能运维和高效管理,进一步提升储能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拓展储能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从而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和优化调度提供坚实的保障。

  既着眼现实需要,也放眼未来应用。随着各地电力市场建设的逐步成熟,新型储能电站入市交易成为常态,这对电站智慧运营提出更高要求。“储能没有精确的发电成本曲线,收益主要取决于充放电的价差,并且充电行为和放电行为是相互耦合、互相制约的。”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史新红进一步指出,当前电力系统正在发生显著变化,一方面储能、分布式能源等新型经营主体大量涌入电力系统,市场主体数目众多,模型复杂度和申报复杂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市场主体发用电出力可预测性降低,电力平衡面临更大挑战,需要充分挖掘市场主体的调节潜力。市场主体自身也需要更为友好的市场机制来实现交易量价决策,以及更为灵活的仓位调整手段来规避收益风险。

  数智化技术可以为储能电站的投资与运营创造最大价值,与此同时,也应认识到储能产业数智化转型过程中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陈海生指出,储能企业缺乏数智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储能企业在数据安全管理、数字资源化开发方面制度机制建设有待加强;支撑能源行业数智化转型的法律法规尚未健全,对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支撑力度不足。行业有待在产学研用、国际交流合作、标准制定完善、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工作,共同探索出一条适合数智融合推动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