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中国能源报 2024年12月23日 Mon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下一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提零碳园区带来哪些新机会?

■本报记者 张胜杰 《中国能源报》(2024年12月23日 第 01 版)

  固德威安徽广德零碳产业园区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立一批零碳园区,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记者注意到,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到零碳园区概念。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志轩表示,零碳园区建设是实现“双碳”目标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新型能源体系构建是支撑零碳园区建设及实现“双碳”目标的基本保障。

  多位业内专家判断,零碳园区建设能够吸引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从而推动园区在能源、产业、交通、建筑等多领域实现零碳排放。那么,我国零碳园区目前的建设情况如何?未来潜在的机会有哪些?

  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四成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园区超过1.5万个,其中超过2000个为省级园区,近700个为国家级园区,园区整体能源消费总量已超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40%,因此推动绿能替代,打造零碳园区意义重大。”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杰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

  对此,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政策研究室主任林卫斌也表示认同,他说:“零碳园区建设是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探索‘双碳’目标实现路径的重要举措。”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零碳园区建设,释放出什么信号?

  在张杰看来,这表明我国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的战略部署向更加精细化、区域化推进。园区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聚集区域,是产业升级和低碳转型的关键节点。这体现了国家对产业园区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战略地位的高度重视,要将园区打造成为零碳发展的示范区域,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

  这也意味着国家可能在政策支持、资源配置等方面加大对零碳园区建设的投入力度。诸如,包括为园区内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提供资金补贴、税收优惠,鼓励创新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等,为零碳园区的建设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提零碳园区也向社会各界传达了低碳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引导企业和投资者关注零碳园区建设的巨大机遇,促使更多的社会资本和创新力量进入这一领域,推动整个产业链向低碳、零碳方向升级。

  “绿色+数智”推动标准先行

  实际上,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和企业也纷纷推出零碳园区建设的相关方案并付诸实践。例如,北京未来科学城“能源谷”核心区、雄安新区首个全电智慧园区和直流零碳示范园区、西安零碳产业园区、海尔中德生态园等。

  远景科技集团携手鄂尔多斯市共同打造了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该园区将绿色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推动产业链和工业体系的升级,也有力破解绿色贸易壁垒,成为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方案。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主要包括新型能源系统、基于国际标准的零碳数字操作系统和绿色新工业集群。在新型能源系统方面,主要通过智能物联网源荷互动控制系统和基于风电、光伏、储能、绿氢相结合的能源岛,园区80%能源由本地的风电、光伏直供,20%与电网交易,可实现100%绿色零碳能源供给。

  大力发展零碳园区,对于改善我国能源结构,有什么影响?

  据业内专家分析,从能源供给侧来看,零碳园区的建设会进一步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园区的广泛应用;从能源消费侧来看,零碳园区会促使园区内企业优化能源消费方式,甚至倒逼高载能产业向新能源资源富集地区转移,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新能源资源,降低高载能产业的碳排放,同时带动新能源资源的就地消纳与开发利用,促进区域能源结构的优化与平衡。

  具体来说,打造零碳园区的核心在于实现能源、建筑和交通的零碳排放。在能源方面,零碳能源是包括水、电、热、气、冷的大能源概念,而且要从能源供应和消费两个维度进行考量;至于建筑和交通,则主要关注其能源消费角色。

  “零碳园区的策略是标准先行,其核心可概括为‘绿色+数智’四个字。”张杰表示,即通过绿色和数智化的能源、建筑、交通解决方案,共同推进零碳园区的建设评价体系。

  在用数智化手段摸清园区碳资产方面,一些企业已经走在前列。在今年10月被评选为“可持续灯塔工厂”的美的洗衣机合肥工厂里,美的产品碳足迹管理平台能够帮助工厂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数据核算、分析和一体化认证。美的楼宇科技先行研究中心智能技术研究工程师陈智博表示,该平台内置来源丰富的碳排放因子数据库,可以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精细化建模和数据填报功能,有效引导工厂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管理和改进。

  应在全生命周期融入“零碳”理念

  作为新生事物,零碳园区在推进过程中还面临着技术、资金和人才一系列挑战。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尚有一些关键技术和设备仍需突破。“例如需尽快突破源网荷储一体化的人工智能技术,以保障稳定、安全的离网型系统。”

  “如何吸引足够的投资是当前面临的难题,无论是来自政府财政支持、社会资本还是金融机构,都需要确保这些资金能够得到高效合理的利用。”张杰说。

  此外,零碳园区的建设与运营是高度专业化的过程,需要具备能源管理、环境科学、数字技术、工程建设等多领域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团队。目前,此类复合型专业人才相对匮乏。

  事实上,零碳园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国际碳中和经济研究院院长蒋庆哲曾公开表示,建设零碳园区需要在园区规划、建设、管理等全生命周期融入“零碳”理念。在建设过程中,要用好国家绿色金融政策,引入碳基金,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进来。

  对此,王志轩建议,零碳园区的建设与新型能源体系要融合发展。作为园区的基础设施,必须优先考虑当地的零碳、低碳能源的生产和使用,并形成与电网、多元能源安全保供的格局。“由于能源系统连接着供应和使用的各个环节,涉及从技术、产业到管理的各个方面,只有做到同步规划,才能实现优势互补,使企业效益、园区效益和社会降碳效益的统一。”

  固德威电源科技(广德)有限公司逆变器厂区入选安徽省首批零碳产业园区,在兼顾多种效益方面该园区作出了积极的探索。据固德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英歌介绍,固德威零碳园区解决方案通过屋顶光伏、光伏车棚等生产清洁能源,配备储能系统、热泵系统满足园区供暖、制冷和供电需求,搭载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实现“源网储荷”有效协同、数字化精细管理,在有效利用清洁能源的基础上,提高园区可再生能源资产增值能力,实现园区盈利模式多样化。

  不同于传统的园区,零碳园区的零碳要求将极大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管理模式。在王志轩看来,要根据园区的特性以及在全局中的功能,建立新的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评价指标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很多园区还没有厘清碳核算体系边界。对此,王志轩建议,厘清边界是碳核算的基础性和前提性工作,否则零碳园区会流于形式,或成为一笔糊涂账。不同要求的零碳园区,对其上下游碳核算要求不同,采用的碳核算方法不同。比如,采用什么范围的碳排放因子或者碳足迹因子。“因此,园区的碳核算要坚持服务全局,科学、规范、实用为原则。”王志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