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要闻·评论

中国能源报 2024年12月02日 Mon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   

发展新质生产力 培育输变电工程新型产业工人队伍

■邹贵林 余海翔 兰龙龙 高宁 《中国能源报》(2024年12月02日 第 06 版)

  核心阅读

  劳动力供需结构变化背景下,传统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工人队伍需要谋求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深刻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以产业链转型、技术创新突破带动输变电工程产业工人队伍发展培育。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劳动者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其转型升级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工程技术快速发展,将对电力基建产业结构带来深度调整,加速培育适应新技术、新产业需求的新型劳动者队伍,推动电力基建产业工人队伍转型发展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和长远意义。

  推动输变电工程产业工人队伍

  转型升级需求迫切

  随着劳动力供给减少,建筑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突出。建筑业劳动密集型特征明显,大量一线作业人员由农民工队伍组成,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农民工占建筑业从业人员数量比例在87%—90%区间波动。近20年农民工流入基建行业的数量持续减少,2007年从事建筑业的人数占农民工总人数比例为36.7%,2014年为22.3%,2023年为15.4%,绝对人数在2014—2023年间减少约1527万人。劳动力流入减少,带来一线作业人员年龄的上升,2014—2023年平均年龄从38.3岁上升至43.1岁。

  年轻劳动者的从业观念变化,是导致建筑业劳动力流入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与改革开放初期单纯追求经济收入不同,年轻劳动者在从业选择上更加追求城镇化的生活方式,更加追求社会身份认同感,相对宽松自由的工作环境会比管理严格的施工工地更有吸引力。大量新生代农民工逐渐从建筑行业转向餐饮业、批发零售业等服务性行业。

  从事输变电工程建设的一线作业人员老龄化程度更加突出。由于输变电工程具有网络型特征,地域跨度大,要求劳动者适应艰苦边远的作业环境,服从严格的安全管理,接受经常流动的生活方式,其生产生活条件保障的难度加大,从业吸引力不足问题更加凸显。对一些输变电工程建设现场的实地统计显示,一线作业人员平均年龄达到45.6岁。

  年轻劳动力不足加大了机械化、数字化新技术在输变电工程建设中推广应用的难度。随着工程技术的发展,输变电工程对作业人员的需求逐步从体力工人转变为具有基本安全保障意识、能够正确操作先进施工装备、能够有效使用数字化工具的工人队伍。但输变电工程大量一线作业人员学历水平在初中以下,持有特种作业从业资格证书人员占一线作业人员总人数比例约为10%,缺乏成体系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得输变电工程劳动力供需两侧结构性矛盾愈加突出。

  培育输变电工程新型产业工人队伍

  面临的主要挑战

  现有基建工人队伍组织模式带来高流动性和低归属感问题。各行业基建工程形成了总承包—施工企业—专业分包—劳务分包的产业结构,大量一线工人通过分包企业组织参与到工程建设中。该模式下,工人在不同的工程建设地点、不同的分包企业、不同的作业工种间频繁流动,对参与的工程缺乏成就感,对从业的企业缺乏归属感,对施工成果缺乏责任感,进而使得对长远的职业规划和技术技能水平提升缺乏内生动力。

  现有工人队伍技能培养模式难以支撑形成高素质高技能工人队伍。按照目前工程质量安全责任体系,工人队伍按照“谁聘用、谁负责”的原则进行安全生产技术技能培训。在推行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政策导向下,企业是工人队伍培养的责任主体,但基建施工企业受业务承接不稳定、工人队伍高流动性的影响,单个企业无法建立支撑工人终身从业、市场定价的职业技能培训评价体系,劳动力要素缺乏市场流通的互认标准。

  现有产业形态使得电力基建产业工人队伍缺乏转型升级空间。输变电工程施工环境复杂,点多面广,上天入地场景多,工序工艺标准化规划难度大,机械化施工的规模化效益尚不明显,工程技术的革新仍需要大量创新投入和技术攻关。而输变电工程施工企业与规划设计、设备与原材料供应等产业分离发展,锁定在价值链的下游。在现行的定额机制下,施工安装利润只能来源于成本控制,施工企业无法独立地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工人队伍培育。输变电工程工人队伍的转型升级,需要规划设计、设备制造、施工安装各环节协同联动,对整体建设过程进行工业化流程化标准化的再设计,以改变目前艰苦边远、高流动性的岗位特征。

  深刻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

  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输变电工程的高质量建设是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环节。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现代化的输变电工程建设产业体系,培育掌握机械化、数字化先进生产工具的新型产业工人队伍,是应对劳动力供需结构变化形式下工程质量安全风险的重要举措。

  一是推动电力工程建设产业链整体转型升级。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合作,围绕输变电工程建设技术发展布局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装配化施工、机械化建造、信息化应用的新型产业链,创造适应先进施工技术应用的新型就业岗位。

  二是大力推进输变电工程建设技术创新攻关投入和推广应用。针对输变电工程建设的作业环境、工艺流程特征,加大对大型施工机械和先进辅助型工具创新投入力度,推动传统的体力作业模式向人机高效协同模式转变,通过科技手段,实现“机器代人、智能护人”。

  三是培育支撑工人队伍升级的生产性服务产业。构建符合输变电工程建设特征,涵盖科技创新、工序流程设计、教育培训、咨询评价等方面的工程建设生产性服务业务,支撑传统的输变电产业工人队伍转型为能够熟练掌握机械化、数字化先进生产工具,可以快速迭代知识技能,综合素质明显提升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四是建立支撑行业内劳动力要素互认流通的机制。建立统一的输变电工程建设市场信息平台,对从业人员建档存册。紧密结合工程技术和产业发展,研究制定行业互认的电力工程建设职业(工种)技能标准和评价规范并推动实施,运用大数据技术逐步实现输变电工程产业工人队伍的“精准画像”,实现劳动力要素按技能水平差异化定价,激发工人队伍接受培训提升技术技能水平的内生动力。根据产业工人队伍培育情况制定差异化管控策略,实现面向作业工人的精细化管理。

  (作者均供职于南方电网能源发展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