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能源安全

中国能源报 2024年11月25日 Mon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下一篇

湖南积极探索风光蓄储融合发展新模式

■本报记者 苏南 《中国能源报》(2024年11月25日 第 08 版)

  “未来一段时间,湖南电力供应保障压力较大”“可再生能源成为湖南省落实‘双碳’目标、构建清洁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的主力军”……《中国能源报》记者近日从湖南省风光蓄储融合发展交流研讨会听到上述声音。

  湖南省位于全国能源与电力网络的双重末端,煤炭短缺、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匮乏。这样的资源背景,让湖南省未来面临双重挑战:要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电力需求,还要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例,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长远看,为确保湖南省能源电力供应的稳定,以及安全有序地实现“双碳”目标,必须持续开发省内以风光为主的新能源资源,以提供清洁能源的支撑。

  ■电力保供与能源转型压力并存

  “十四五”以来,湖南省供电负荷接连创新高,2023年最高电力负荷达到4165万千瓦,特别在迎峰度夏期间,供电顶峰压力较大。“在考虑‘十四五’已核准煤电、气电以及宁湘直流均预期投产的情况下,预计2025年湖南省电力供应仍存在一定压力,未来一段时期还将常态化面临紧平衡局面。”湖南省能源碳中和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施志鹏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湖南电网负荷峰谷差率已接近60%,位于国网首位。湖南省电源调峰能力不强,丰水期受负荷较低和风雨同期的影响,常规水电汛期整体调节能力不强,火电深度调峰成本高,新型储能参与调峰的实际调节能力较弱,随着未来湖南省内新能源比重不断增高,叠加电网局部区域送出受限,对电网调节能力建设和适应新能源送出电网建设方面均提出更高要求。

  尤其是“十四五”以来,风光装机规模占比快速提升,风电装机近三年提升1.5倍,光伏发电装机“十四五”以来提升3.2倍。新能源对湖南省电力系统支撑能力不足,顶峰能力欠缺,迎峰度冬期间,风电、光伏发电出力仅为5%左右,基本依赖外调电力和本地煤电支撑。

  业内认为,湖南省电力保障供应能力不足,一方面源于湖南省的资源禀赋不佳,导致能源对外依存度长期保持在80%以上;另一方面,湖南省基础性支撑火力发电占比偏低,大约为4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约9个百分点。

  “即便目前核准的煤电和气电项目按计划投运,预计到2025年,支撑性火力发电的占比也仅能达到41%,因此高峰负荷期间电源顶峰供应能力将显著不足。”施志鹏进一步解释,湖南面临的挑战是电力紧平衡问题,从中长期来看,仍将面临较大的电力保供压力。

  ■风光储融合潜力大挑战多

  业内一致认为,近年来,国家虽统筹规划了跨区域输电通道,但湖南省争取外部电力输入的难度却在逐渐增加。同时,湖南省内煤炭产能不足,受运输成本高昂和运力短缺的双重制约,导致其大规模新建煤电项目的空间有限。新旧问题和挑战相互交织的背景下,缓解用电压力,风光储融合成为湖南省解决难题的有效途径。

  然而,从当前情况看,这一融合发展的程度尚显不足。

  与会专家表示,首先,缺乏统筹性的规划是导致融合程度低下的关键因素。在风光产业的规划过程中,虽然有一定的考虑将二者结合,但对于储能,规划工作的分散导致在规划阶段无法实现有效的融合和统筹;其次,其他新型储能技术的发展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导致储能技术与风光发电之间的融合不够紧密,未能形成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湖南省能源碳中和发展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近日共同发布的《湖南省风光蓄储融合发展的策略方案》(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储能规划工作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储能装机发展仅从单一维度考虑,缺乏对新能源发展速度的评估和储能支撑性、调节性的统筹考虑。同时,现阶段新型储能以及抽水蓄能规划在较为独立的边界条件下开展,未深入考虑两者的相互影响,目前湖南省内抽水蓄能电站已开工约800万千瓦,其他重点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十六五”期间抽水蓄能电站将大规模投产。储能配置过剩将抬高系统成本,但配置不足又无法满足新能源消纳需求。

  《报告》称,新能源配储发展的关键在于建立起相应的成本疏导途径。抽水蓄能电站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新型储能成本仍然较昂贵,难以满足风光快速发展的需求。目前,储能电站的收益普遍不足,一方面,其市场机制和商业模式不成熟,技术优势无法通过电力市场充分发挥价值,可以实际参与交易的品种仍然有限,导致储能项目盈利困难;另一方面,国家层面统一的储能容量电价政策尚未出台。

  ■亟需探索多元投资运营模式

  与会人士认为,为推动风光蓄储融合发展,需在规划层面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确保风电、光伏和储能技术的规划能够同步进行,形成相互支持、协同发展的整体布局。

  统筹协调发展风光蓄储融合发展模式,需要深刻认识电力行业的变革逻辑,解决风光蓄储融合发展面临的高成本问题。在湖南省能源规划研究中心能规院总工胡剑宇看来,目前储能技术尚未充分进入市场,尤其是压缩空气储能,由于缺乏市场条件,实际上仍然适用与普通储能相同的政策。“因此,在该领域的发展相对困难。面对储能成本较高、风电投资预期收益下降的未来发展趋势,需要探索一些有效的组合和配合模式。”

  “未来需要探索储能技术与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协同发展模式,以提升整体能源利用效率。”胡剑宇认为,湖南省需鼓励技术创新,以降低储能成本,增强储能系统的市场竞争力。此外,构建多元化的投资和运营模式,将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储能和新能源项目建设中。

  与会人士普遍建议,需推动价格疏导,按照“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结合风光蓄储融合发展模式中各发电主体对整个一体化系统的综合贡献度和储能带给各发电主体的电量增益,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摊和疏导机制,推动各类经营主体共同分摊新型储能建设成本。尤其要研究建立储能减煤减碳价值疏导机制,加快推动储能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的减碳价值核定方法与标准,并允许该价值在碳市场中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