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中国能源报 2024年11月18日 Mon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   

山西探索节能降碳省域特色

■本报记者 林水静 《中国能源报》(2024年11月18日 第 02 版)

  近日,山西省能源局印发《山西省能源领域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提出加大能源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推进力度,推动能源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确保完成“十四五”节能约束性指标。

  节能降碳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举措。今年5月,为加大节能降碳工作推进力度,国务院公布《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要求采取务实管用措施,尽最大努力完成“十四五”节能降碳约束性指标。

  太原理工大学煤基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苗茂谦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山西省是煤炭生产和输出第一大省,《计划》是山西省为积极落实国务院要求,结合山西实际制定的行动方案,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

  ■具备低碳转型基础

  “山西产业结构是以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为主体的重工业结构。一方面,2023年,山西省燃煤发电装机量为7206.3万千瓦,发电量达3704.1亿千瓦时。电力产业体量巨大,碳排放占比达48%;另一方面,钢铁、化工、建材等工业行业碳排放占比达31%。”苗茂谦介绍。

  作为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山西近年来在能源领域节能降碳行动中表现亮眼。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孙传旺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总体来看,山西具备能源低碳转型的良好基础与实施能力,在全国开展能源革命中发挥重要引领示范作用。

  “根据山西省能源局最新数据,2021—2023年,山西深入开展煤电‘三改联动’,共完成现役机组改造6500万千瓦以上,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成效显著;截至2024年7月,山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超6500万千瓦,占全省电力总装机的47.8%,新能源消纳率高于97%,新能源和清洁能源逐渐成为山西能源转型的重要支柱。此外,目前山西新增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城乡清洁取暖覆盖率均超90%,多区市实现公共交通新能源汽车全替代。”孙传旺提供了一组数据。

  苗茂谦也表示:“目前,山西省能源局对于新上项目严格控制碳排放、能耗指标以及环境容量,并积极探索开展能效诊断,对老企业改造、降碳指标和能耗指标都有要求。碳排放的排查核查,今年也从电厂扩大到钢厂和水泥厂,并要求指标评价更加科学合理。此外,企业的节能评估和审计工作每年都在进行。为实现目标,各企业在产业结构升级或者技改上都对如何节能提效做了许多策划,比如干熄焦的全面实现、焦化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焦炉煤气高值化利用、节能降碳技术改造等。”

  ■持续调整产业结构

  《计划》要求,2024年,山西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同比降低2%,能源消费总量约2.12亿吨标准煤,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超过11.5%;2025年,山西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较2020年降低14.5%,力争降低16.5%,能源消费总量约2.18亿吨标准煤,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2%。

  孙传旺指出,“十四五”前三年,山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约10.9%,目标完成时序进度走在全国前列,节能降耗任务完成时间裕度与潜力空间较大。接下来,仍需在产业结构调整、用能企业数字化转型等层面发力。

  对于《计划》提出的“着力非化石能源消费提升、深入实施能源领域节能降碳行动、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等重点任务,孙传旺认为,与清洁能源装机容量相比,山西灵活性煤电机组规模及储能调节能级缺口较大,不同储能方式无法完全满足电网可靠供电与交互调节需求,不利于支持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安全性稳定性提升。加之充电基础设施投运存在短板,能耗数据质量监测管理机制缺位。

  “应有序推动煤电由基荷能源向调节型电源转变,加快现役煤电机组‘三改联动’和‘两个联营’,保障储能产业与本地清洁能源项目协同布局,优先推进抽水蓄能重大项目建设落地,强化多容量类型、多时间尺度新型储能同电网运行异质需求精准匹配。同时,依据各地区电动汽车渗透率和电网承载力,适度超前部署充电桩设施,鼓励引导充电运营商联网化布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定期开展设备诊断与更新,探索推广充换电站一体化和移动式电站运营模式。此外,还要构建多主体数据监管体系。”孙传旺建议。

  ■亟需更多政策激励

  在苗茂谦看来,当前企业面临经营压力,有些企业还面临着升级改造的成本压力,节能降碳的技术支撑也略显不足。同时,对于指标实现后的政策激励机制不够明显。“例如,山西省是焦炭生产第一大省,具有大量氢资源,但对氢能利用奖励补贴等措施不足,导致利用氢能节能降碳存在一定困难。”

  苗茂谦建议,在当前企业间仍存在“同品不同质、同质不同价、同价不同利”差别的背景下,应发挥标杆企业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并在政策上提供金融、设备更新改造等资金支持。同时,企业也需要通过自身强化、扩大联盟的方式,交流与借鉴经验,助推实现节能降碳目标。此外,来自院校和设计部门的人员也应积极参与,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为保障《计划》的有效落实,孙传旺认为:“还应把握好能源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推进的时序进度,加强配套产业、科技政策渐进衔接,压实不同部门、地方主体责任,鼓励不同地区明确能效提升工作抓手、阶段任务与激励约束,定期总结推广可复制、可操作的经验做法与典型案例,构建优势互补、梯次有序的能源绿色转型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