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能源革命

中国能源报 2024年09月02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加快打造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新高地

■本报记者 李玲 《 中国能源报 》( 2024年09月02日   第 09 版)

  在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化工新材料成为石化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化工新材料因其性能优异,又是高端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的配套材料,已成为全行业中市场需求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是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创新的重点领域和国际竞争的焦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在日前召开的2024中国(安庆)化工新材料产业大会上指出。

  在业内看来,当前随着我国石化产业的不断壮大,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也不断迈向新阶段,但部分产品存在明显供应短板,亟需聚焦高端化工新材料,加强技术攻关,加快打造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新高地。

  ■自给率不断提高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化工新材料的创新与发展成为公认的石化产业技术水平代表,是跨国公司创新与转型发展的重点,欧美等发达国家均把化工新材料的创新与发展作为国家战略。

  “很多跨国公司都通过化工新材料的创新实现转型。”傅向升指出。

  我国对化工新材料的发展高度重视。2010年,我国跃居世界第二石化大国和第一化工大国。近年来,成品油消费市场增速开始趋缓,柴油市场呈现饱和状态,行业结构性矛盾再次凸显。“‘减油增化’‘减油增特’,少产成品油、多产化学品和高性能材料成为国内石化企业转型的重点趋势。”傅向升表示。

  据了解,化工新材料是指在化学工业领域新出现的或正在发展中的具备优异性能和功能的先进材料,具有高技术含量、高价值、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的新型材料,包括高性能树脂、高性能合成橡胶、高性能纤维、高性能膜材料、电子化学品等。

  “在国家政策引领和全行业共同努力下,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自‘十二五’开始迎来较快发展,近年来产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自给率逐步提高,从2017年的64.2%增至2023年的82.7%。预计未来几年,我国化工新材料需求量年均增长率将超过8%,到2030年,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自给率将达到90%以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杨挺指出。

  ■仍存供应短板

  尽管近年来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但在高端技术创新、产品结构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傅向升表示:“受多重因素影响,特别是技术制约,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一直是石化产业的短板,也是导致我国石化产业‘大而不强’的重要原因。”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化工新材料主要类别中,高端聚烯烃塑料产量850万吨,国内表观消费量1500万吨,产品自给率56.7%;电子化学品产量80万吨,表观消费量120万吨,产品自给率66.7%;高性能纤维产量11万吨,表观消费量15万吨,产品自给率73.3%;高性能橡胶产量580万吨,表观消费量680万吨,产品自给率85.3%。仅聚氨酯、氟硅材料、锂电池材料能够实现100%自给。以光伏胶膜为例,2023年我国消耗光伏胶膜约35.8亿平方米,2025年预计将达45亿—50亿平方米,常见的POE、EVA胶膜中,目前我国POE树脂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在杨挺看来,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存在整体保障能力足、供应短板明显的突出问题。“一是国内供应绝对短缺的产品,产能、产量均严重不足,主要原因在于生产技术门槛高,而我国尚未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二是规划产能较大但实际产量不足产品,现有生产技术水平低,只能生产中低端牌号或产品质量无法满足需求,或产品价格高、竞争力不强。三是化工新材料应用技术薄弱,对材料改性重视不够,市场推广受限;部分应用领域的认证准入门槛高、时间长,国内生产企业起步较晚。四是材料本身的合成工艺较成熟,但关键原料供应不足,存在短缺隐患。五是用于国防航天等特定用途的新材料,目前用量小,不具备经济生产规模;推向民用后具有想象空间,但产品成本高,开发与推广投入大、风险高。六是替代型产品,包括原料路线替代和材料体系替代,市场前景预期良好,但实际推广困难大,国内市场渗透率低。”

  ■以创新抢占技术制高点

  在多位专家看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给新能源产业带来重大历史机遇的同时,也为化工新材料带来巨大发展空间。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生产国,生产的光伏组件、风力发电机、齿轮箱等关键零部件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0%,带动不饱和树脂、环氧树脂、碳纤维、EVA、丁腈橡胶、湿电子化学品等相关化工新材料快速发展。”杨挺表示。

  傅向升强调,未来化工新材料发展关键在创新,应突出“四个聚焦”。“一是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点工程,集中力量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巩固、升级产品的稳定性;二是聚焦需求量大、应用面广、有较好技术基础的重点化工新材料产品,攻克‘卡脖子’难题,提升高端产品的自给率;三是聚焦前瞻性技术研发,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等创新;四是聚焦化工新材料行业的集聚化发展,以化工园区为载体,引导推动企业集聚发展,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建链。”

  在杨挺看来,未来我国化工新材料重点发展方向可以概括为“补、优、用、超”。“‘补’是指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补短板、强弱项。围绕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节能环保、医疗健康等产业需求,突破一批关键化工新材料和配套原材料供应瓶颈,增强自主保障能力。‘优’是指面向终端消费需求,提升现有材料性能。基于现有产品进行技术升级迭代,推进一批消费规模大、有较好技术基础的化工新材料产品提升档次,实现高端化、差异化、系列化和低成本供应。‘用’是指面向经济主战场,贯通全产业链。强化化工新材料与下游产业的连通,加强改性产品推广,推进设计电子化学品、汽车轻量化、新能源装备、绿色建筑等领域实现贯通全产业链需求导向的产学研用发展模式。‘超’是指超前布局,积累前沿技术。面向科技前沿聚焦3D打印、超导、仿生材料和新型显示材料、极端环境材料和材料基因工程等领域,为未来竞争积累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