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企业

中国能源报 2024年09月02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提升新能源系统友好性能 增强发电站可靠出力水平

发力建设电网友好型新能源电站(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本报记者 董梓童 林水静 《 中国能源报 》( 2024年09月02日   第 04 版)

  今年以来,我国新能源装机保持较快增长,发电量占比创历史新高,持续为我国绿色转型发展提供强劲动能。公开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1.34亿千瓦,同比增长24%,占全国新增电力装机的88%;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1.56万亿千瓦时,同比增加22%,约占全部发电量的35.1%。

  我国新能源发电规模不断扩大,能源转型步伐明显提速。为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需进一步增强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调控能力。电源侧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亟待自身升级,支撑电网稳定运行。

  围绕新形势新任务,《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新能源系统友好性能提升行动,从打造一批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实施一批算力与电力协同项目、建设一批智能微电网项目三个方向出发,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实效。

  ■有效利用储能 增强出力水平

  《方案》指出,打造一批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整合源储资源、优化调度机制、完善市场规则,提升典型场景下风电、光伏电站的系统友好性能。改造升级一批已配置新型储能但未有效利用的新能源电站,建设一批提升电力供应保障能力的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提高可靠出力水平,新能源置信出力提升至10%以上。

  国网能源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副室主任叶小宁表示,新能源已成为我国电源装机主体,正在向电量主体发展。随着新能源渗透率不断提升,电力系统“双高”(高比例新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特性明显,亟需新能源更好发挥能源保供增供方面的作用。“因此,推动提升新能源系统友好性能,是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适应能源转型需要的必然选择。一方面,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可以助力新能源大基地及配套设施的建设,保障电力供应安全;另一方面,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有利于提高新能源可靠出力水平,保障电力运行安全。”

  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认为,这为储能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新要求下,未来储能绝不只是简单的配角,而将成为智慧电网、新型电力系统中一个独立且重要的组成部分,维持发电端与用电端之间的平衡,成为市场机制下的一项重要产业。”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新型储能调度运用水平持续提高,新型储能调节作用不断增强。根据电网企业统计数据,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2024年上半年新型储能等效利用小时数达390小时、等效充放电次数约93次,较2023年上半年分别提高约100%、86%。南方电网公司经营区2024年上半年新型储能等效利用小时数达560小时,已接近2023年全年调用水平。

  “与抽水蓄能相比,锂电池储能具有系统效率高、响应速度快、选址灵活性大、建设难度低、建设周期短等优势。”刘汉元说,“目前,锂电池储能系统建设成本已降至1000元/千瓦时以内,未来有望降至500元/千瓦时,大规模应用经济性将进一步凸显。”

  ■算力电力协同  促进绿电消纳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科学技术逐渐在能源领域中应用,算力与绿色电力的一体化融合成大势所趋。

  《方案》提出,实施一批算力与电力协同项目。统筹数据中心发展需求和新能源资源禀赋,科学整合源荷储资源,开展算力、电力基础设施协同规划布局。探索新能源就近供电、聚合交易、就地消纳的“绿电聚合供应”模式。整合调节资源,提升算力与电力协同运行水平,提高数据中心绿电占比,降低电网保障容量需求。探索光热发电与风电、光伏发电联营的绿电稳定供应模式。加强数据中心余热资源回收利用,满足周边地区用热需求。

  远景智能副总裁赵楚泓认为,电力与算力发展相辅相成,智能算力可以促进可再生能源发电站效率的提升,助力能源管理,增强电力调度能力,平衡和稳定电网运行,以及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

  有“风光”时有电,无“风光”时无电——这是新能源的最主要特征。在风电、光伏发电建设规模持续快速扩大的背景下,风光发电的间歇性、随机性、波动性,给现有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带来挑战,而算力是缓解这一问题的新途径。如今,浙江、江苏配网已经应用虚拟调度员和辅助调度员,可以实现自主独立首发指令,以及故障应急处理工作,助力电网灵活调节能力的提升。未来,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过程中,算力应用范围将越来越广泛,成为我国电力系统和电网平稳运行的重要支撑。

  叶小宁表示:“随着社会各界对算力与电力协同运行水平的重视,通过推动数据中心向用电成本较低的新能源富集地区转移,优化数据中心电力需求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能够进一步促进新能源高水平消纳。”

  ■鼓励自发自用 探索新型模式

  《方案》称,建设一批智能微电网项目。鼓励各地结合应用场景,因地制宜建设智能微电网项目。在电网末端和大电网未覆盖地区,建设一批风光储互补的智能微电网项目,提高当地电力供应水平。在新能源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建设一批源网荷储协同的智能微电网项目,提高微电网自调峰、自平衡能力,提升新能源发电自发自用比例,缓解大电网调节和消纳压力,积极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高比例风电、光伏等波动性电源的接入对电网造成的影响,仅靠高压侧调度无法完全解决,还需要关注配网侧,建设智慧微网。这些微电网就像毛细血管,能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实现自我平衡,当自我调节能力不足时,再与大电网交互。”

  叶小宁从另一个角度分析称:“新能源发展路径从大型集中式转变为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就近消纳是新能源利用的重要模式。从新能源自身特性来看,就近消纳可以降低其波动性对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影响,也可以减少对系统调节能力的需求。”

  截至目前,重庆市、江苏省常州市等地先后发布文件支持智能微电网的建设发展。其中,常州市提出,到2026年末,全市建成具备推广价值的新型智能微电网试点示范项目30个;通过开展试点示范建设,探索具有本地区特点的新型智能微电网建设和运营管理模式,为快速有效开展规模化推广提供系统指导。

  “目前,各地主要以试点方式促进相关项目的落地。智能微电网项目模式丰富,比如在大电网未覆盖地区,可以开发风光储互补的微电网项目,而在新能源丰富地区,可建设源网荷储协同的微电网项目。发展智能微电网项目要因地制宜,依据当地用电习惯与应用场景,选择不同模式。”彭澎进一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