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版:高质量发展

中国能源报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绿氢产业有望率先在“三北”地区盈利

■本报记者 张胜杰 《 中国能源报 》( 2024年06月24日   第 19 版)

  近期,我国已有多个新能源制氢项目获批、投产——5月29日,中国氢氨谷宁夏太阳山绿氢制储输用一体化项目(一期年产1.65万吨绿氢项目)开工;5月30日,玉都绿氢工厂建设项目在塔西河工业园区开工建设,标志着昌吉州首个1万吨级“绿电制加氢一体化”氢能全产业链闭环运行场景项目正式落地。

  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内蒙古、宁夏以及安徽等地纷纷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支持政策。业内普遍认为,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国内绿氢产业化进程有望进一步加速。同时,由于国内制氢项目进展很快,制氢装备技术有望快速进步,预计在“三北”率先实现盈利。

  ■多地积极布局

  “由于政策的引导和电网储能调峰需求增长,近几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加速推进,大量源网荷储一体化制氢项目开展前期工作。”据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新能源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铮介绍,我国规划的有300多个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全部投产后,绿氢产能将超过600万吨/年。目前,已经投产、在建和规划的大型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的大部分,都集中在风力和太阳能资源丰富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

  其中,以内蒙古地区为例,该地在建和规划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超过200万吨/年,约占全国规划总规模的50%左右。河北张家口凭借可再生能源示范区的优势,目前也正积极发展绿氢。据张家口市氢能与可再生能源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高国强介绍,张家口目前已建成的制氢项目7个,制氢能力22吨/天,中智天工、海泰氢能、国创河北等一批制氢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加快打造绿色氢源基地。

  “我们也正充分发挥示范区风光电一体化制氢政策,加快推动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化发展,将绿氢作为重要的零碳绿色能源和绿色材料,通过管道输氢等方式,将张家口建成京津冀地区的绿氢基地。”高国强说,预计到2026年氢能日产能216吨/天,年产能近8万吨。

  ■千方百计降成本

  尽管我国在绿氢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发展过程中仍存在成本高、大型绿电制氢项目无成熟应用案例、标准法规缺失、基础设施建设缓慢等困难。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要推动绿氢产业规模化发展,就要千方百计地降低制氢成本和突破技术瓶颈。

  杨铮坦言,目前,我国绿氢和传统的灰氢相比,在经济性方面还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风光项目的大规模发展。

  国家能源集团所属内蒙古乌海海峰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蔡永表示,绿氢的运输问题就是面临的一大挑战。目前,长距离氢气运输主要依赖高压气态或低温液态技术,但这些技术的成本高,限制了绿氢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蔡永进一步称,从经济性的角度看,由于绿氢生产成本较高,导致其缺乏市场竞争力。

  除此之外,绿氢制取过程还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即克服绿电的不稳定性,实现电氢耦合、稳定输出。一位氢能企业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可再生能源制氢场景下,从前端的能量来源,到后端的应用场景,都对电解水制氢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高性能、灵活性和智能化等。

  ■仍需多方支持

  “希望国家加大对绿氢领域的科研和技术创新支持力度。通过提供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推动绿氢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加快绿氢产业的发展步伐。”蔡永建议,“同时,产业希望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和减免绿氢产业相关税收来激励绿氢生产企业。这些补贴可以覆盖设备购置、建设和运营费用等方面,直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绿氢的经济性。”

  杨铮建议,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尽快构建涵盖绿氢上下游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等,并开展绿氢工厂产品认证、绿色化工产品认证、绿氢产品低碳交易等工作,研究绿氢在生产和消纳环节的价格补偿机制。

  “未来,随着风光电成本的进一步下降,以及碳排放成本的下降,绿氢将逐步展现其价值,预计今后在‘三北’风光电基地绿氢的工业应用将率先实现盈利,随后海上风电制氢和分布式光伏制氢等也在特定条件下具备应用场景。”杨铮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