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中国能源报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2024上海SNEC大会观察——

创新引领光伏产业跨越山海

本报记者 董梓童 李丽旻 吴莉 《 中国能源报 》( 2024年06月17日   第 01 版)

  SNEC展上,人群熙来攘往,摩肩接踵。
  张楠君/摄

  锐意创新,我国光伏产业为不确定性的国际市场注入确定性的力量。

  6月13日至15日,SNEC PV+第十七届(2024)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展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超38万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吸引全球超3600家企业参展,注册观展人数超50万人,三大主要指标均创历史新高。

  作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展会,SNEC一直被誉为光伏产业发展风向标。在近期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增强背景下,社会各界对今年光伏产业走势颇为关注。热力爆棚的SNEC展现了光伏产业的发展生机,也更加坚定了全球能源绿色转型的信心。

  与往年不同,今年的展品亮点不再局限于功率和转换效率。展品类型愈发多样化,应用场景愈发细分化,新产品层出不穷、“遍地开花”、特点鲜明。随着成熟度不断提升,我国光伏产品正从同质化转向差异化,从常规化、单一化迈向精细化、定制化。

  技术创新是产业发展动力,竞争是产业进步底色。在科技加持下,未来,光伏产业将展现更大价值,为全球能源绿色转型和气候目标的实现持续注入绿色动能。

  多元产品井喷

  展会人气空前

  今年第一季度,我国光伏产业保持高比例跃升发展势头。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前3个月,全国光伏新增并网4574万千瓦,同比增长36%;全国光伏发电量161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2%。

  需求端和应用端的高增长促使光伏产业迅速扩容,参展企业数量明显增长,涉及领域不断延伸。今年SNEC展会展出内容不仅包括光伏生产设备、材料、光伏电池、光伏应用产品和组件等,就连组件运输板和打包箱也有单独的展台。此外,不少企业还带来了风能、储能、氢能等相关产品或解决方案,与光伏产品搭配形成新的产品链条和体系,进一步拓宽应用场景。

  “此前许多企业因为不能得到理想的展位而纠结,今年的展会规模扩大至近40万平方米,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业展示场地。”上海市工业经济联合会、市经济团体联合会会长管维镛说。

  场地变大了,拥挤度却仍然很高。开展首日早8时,已有大批观众在馆外排队等待进展会。参展商张女士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从地铁站至展馆内,至少排了3次队,人山人海。”

  热度不仅体现在展览面积和观展人数上,参展产品多样性也大幅提升。参展企业都拿出看家本领。展台活动不断,新品发布此起彼伏,令人目不暇接。企业针对不同场景展出了不同产品,组成产品系列。

  比如,英利能源推出了吉祥物“英利熊猫”,配合吉祥物发布,英利能源展出了N型技术研发成果,囊括熊猫N型海陆空系列最全新品及熊猫N型技术解决全案,不仅有适应高盐雾、高湿热、强风海洋环境的熊猫“海洋之星”系列,还有适应“沙戈荒”的熊猫“沙漠之星”系列。

  大恒能源则以“开创全面屏时代”为主题,推出全面屏彩色组件。阿特斯展出海上漂浮组件、防积灰组件等产品。晋能科技则按照产品性能特点,展出低衰减、高效率、高可靠性和高功率组件。

  “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客户开始认可差异化产品的价值。”爱旭股份董事长陈刚指出,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已经转向,过去同质化的资产价值习惯将改变,更高附加值的产品将打开新市场。“如今,光伏应用的场景越来越多。针对终端特定场景,我们提供最匹配的产品解决方案,并根据我们产品的价值定价。企业要不断地通过创造新价值,培育新兴市场。”

  不仅有产业规模

  更有技术突破

  “SNEC展会展示了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最新成果,技术创新和产业快速发展,是展会给我的最初印象。”一位来自柬埔寨的业内人士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可再生能源历史上从来没有比这更加令人激动的时刻。5年前还被视作挑战和阻碍的议题,今天已经不再是问题,展会显示了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中国速度。”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光伏制造业(不含逆变器)产值超过1.75万亿元,同比增长17.1%。2023年,我国多晶硅产量超过143万吨,同比增长66.9%;硅片产量达到622吉瓦,同比增长67.5%;电池产量达到545吉瓦,同比增长64.9%;组件产量达到499吉瓦,同比增长69.3%。

  光伏市场发展并不是一味求大,多位受访企业高管告诉记者,中国光伏产业高速发展的背后不仅仅有行业规模的增长,更有对全球光伏技术“无人区”的探索和突破。

  展会期间,隆基绿能宣布其研制的晶硅—钙钛矿叠层太阳电池取得了重大突破。据欧洲太阳能测试机构(ES‐TI)的权威认证,该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高达34.6%,再次刷新了隆基团队此前创造的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世界纪录。

  阳光电源宣布成功完成全球首个储能系统大规模燃烧测试实证,并首发《ArcDefender™储能直流拉弧技术白皮书》,国际权威认证机构DNV为阳光电源颁发了全球储能系统首个大规模燃烧测试证书。这也是全球范围内首次“荷枪实弹”采用大容量储能真机,模拟实景布局。

  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总裁李振国表示,转换效率即使提升0.01%都意义重大。研发是重要的一环,必须做到科技制造的领先。“今年我们发布的泰睿硅片可以促使全平台电池效率提升0.1%左右,非常有成就感。”

  李振国进一步强调:“过去,客户的需求是能交货。如今,交货变成了谁都能完成的一项工作后,客户的需求就变成了对更好性能、更高转换效率的追求。要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就要坚持技术创新。”

  业内普遍认为,客户需求的变化促使市场供需出现改变,光伏产业的发展逻辑也开始随之变化,新旧产能的迭代速度已明显加快。

  陈刚指出,供应链追求的是动态平衡。“解决产能问题,实际上讲的是培育更好的生产力。如果现在市场上的主流产品是60分,那么61分的产品就是更优的选择。有了更新更先进的产能,旧的落后的产能自然会被淘汰。这就是市场规律和市场行为。”

  聚焦关键技术

  期待创造新价值

  随着全球绿色转型步伐提速,未来我国光伏产业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晋能清洁能源科技股份公司总经理杨立友表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新能源是传统能源企业转型的重要方向,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发展前景依然广阔。”

  多家行业分析机构预测,今年全球光伏装机规模有望达500吉瓦左右。到2030年,全球光伏装机容量将从2022年的1055吉瓦增加至5457吉瓦。

  陈刚称:“有多大机遇,就有多大挑战。因为有需求,才促使我们不断创新。技术的进步一定会给行业带来巨大转变。之前的‘领跑者’‘超跑者’等项目带动了光伏技术大踏步发展,未来还可以通过鼓励引导的方式,促进下一轮更高效率产品的出现。这要求企业不断创造新价值、显现新价值,助力光伏行业迈入精细化运作时代。”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纪凡强调,应全力鼓励技术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光伏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如果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不能得到严惩,就不可能走出“以创新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他同时提出,产学研要协同创新,上下游要协同发展,共建行业协同发展新生态。要积极推动共建光伏制造业产业创新中心,实现光伏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全面开放,与全国和全球的科研机构开放合作,进行产业链协同。倡导产业龙头企业与产业链企业之间协同发展。倡导全球光伏产业之间协同创新和协同合作,实现“新质”与“高质”的双向奔赴。

  阳光电源光储集团副总裁张显立强调,打铁必须自身硬。企业要在赛道上分得一杯羹,就要通过不断地科技创新,用更高端的产品,淘汰落后产能。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提升了自身抗风险能力,同时也推动了行业进步。

  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总裁庄岩对此深表认同:“任何时候,都必须提升自身实力。头部企业要有担当,主动作为,提升自身的研发、创新和服务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共同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这也是中国企业面对全球化市场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要做的事。”

  亚洲光伏产业协会主席、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的发言道出了行业共鸣:“唯有核心技术突破,才能带来产业上限拓展。我们会不断地破解难题,不断地打通道路,使光伏的需求能够保持稳定可持续增长。我对此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