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要闻·评论

中国能源报 2024年05月27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国际局势变迁与能源地缘格局变化

■李敦球 朱冉 《 中国能源报 》( 2024年05月27日   第 06 版)

  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给全球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动荡不安的局势还严重冲击了世界能源地缘格局,许多国家的能源供给深受影响。

  俄乌冲突持续,欧盟能源经济受到极大影响。俄乌冲突爆发前,欧洲的能源主要来自俄罗斯,根据欧盟统计局的数据,2021年欧盟43.5%的天然气进口量、46%的煤炭进口量以及27%的石油进口量都来自俄罗斯。尤其是北溪1号管道自2011年开始通过波罗的海底直通德国向欧盟多国输送天然气以来,每年天然气输送量约为550亿立方米,占俄罗斯出口欧洲天然气总量的1/3以上。

  但在俄乌冲突爆发后,欧盟开始禁运俄罗斯能源,转而从美国进口液化天然气,使得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液化天然气出口国。除美国之外,挪威也是欧盟天然气的新晋进口国。但挪威对欧盟的天然气出口量仅是俄罗斯对欧洲原出口量的1/4,难以解决欧盟能源危机。欧盟也曾向天然气储量排名世界第三的卡塔尔寻求能源合作,但卡塔尔75%的天然气产量出口至亚洲,并且已与亚洲多国分别签订长达10—27年的合同。卡塔尔最多每年再挤出10%—15%的产能供给欧盟,但这对于欧盟而言根本不够。而且卡塔尔远离欧洲,只能通过LNG船输送,这大大增加了输送成本。

  除了天然气,欧盟的石油进口也出现了供应链转移,目前主要从沙特阿拉伯、印度、英国等国进口石油。2022年1月—2023年1月,印度对西北欧地区的柴油出口量平均为5.5万桶/天,在2023年2月—2023年11月,这一数据增加到了11万桶/天,印度由此成为欧洲柴油进口流向变化的最大受益者。事实上,印度作为一个自身石油储量不高、在俄乌冲突前还需进口石油的国家,在俄乌冲突后突然跃升为对欧洲精炼石油出口量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国家,原因就是其大量购进俄罗斯原油,经过加工精炼后贴上“Made in India”的商标,转手再卖向欧洲,并从中赚得盆满钵满。经过印度的“转手”,欧盟进口石油的价格比之前高出好几倍。除印度之外,沙特阿拉伯也大规模进口俄罗斯低价石油供国内使用,同时将本国生产的石油卖给欧洲。

  俄乌冲突一定程度上撼动了国际油气贸易格局,并形成了新的平衡点。俄乌冲突爆发前,距离欧洲较近的俄罗斯西部港口主要向欧洲出口乌拉尔原油,但在俄乌冲突爆发后,该港口的乌拉尔原油主要销往印度。俄乌冲突爆发前,距离亚洲较近的俄罗斯东部港口生产的ESPO混合油、索科尔原油、萨哈林混合油部分出口至韩国和日本,但在俄乌冲突后也流向了印度。

  不过,俄罗斯原油价格从2023年7月开始就超过了60美元/桶,并将对印度的能源折扣从2022年的17%—20%降到了2024年的7%,印度、俄罗斯两国在石油结算方式上也未达成一致,加之在俄乌冲突爆发两周年之际,欧盟达成对俄罗斯实施第13轮制裁措施的共识,美国加强了对俄罗斯的制裁力度,印度基于多方面考量,从今年1月开始逐步减少了从俄罗斯的石油进口量。只要俄罗斯优惠力度到位,印度仍然会继续从俄罗斯购买石油。

  2010年,俄罗斯总统普京首次提出“战略东移”的外交政策,强调加强同亚太地区的经济、政治和安全联系。2014年,作为对美欧制裁的回应,俄罗斯出台了《2035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 (草案)》,加快能源战略东移步伐。俄乌冲突更是加快了俄罗斯的能源东移战略。

  国际能源署指出,2023年,俄罗斯原油和石油产品出口收入保持在月均147.1亿美元水平,高于俄乌冲突爆发前的2021年的146亿美元水平。除此之外,俄罗斯还积极拓展与非西方国家多领域能源合作:与伊朗实行“油气互换”,伊朗北部接收来自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并通过伊朗南部港口输出等值的伊朗油气产品;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建立“天然气联盟”;在欧美提出原油“限价令”时,与沙特阿拉伯联手加强在“欧佩克+”机制下的合作,通过石油减产增加石油议价权。综上可见,欧洲的能源禁运给俄罗斯经济造成较大冲击,但目前还没有到拖垮俄罗斯经济的程度。

  虽然目前由于技术限制,世界能源依旧是以化石燃料为主,但化石能源消费在未来十年内达到峰值后可能将逐步被新能源替代。全球核能发展步伐曾一度因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而停滞,但在俄乌冲突后,核能在很多国家又被重新提上日程。欧盟正式将核电纳入绿色能源范畴,英国、美国也提出将大规模重振核电,核电发展规模和节奏进入新阶段。随着化石能源成本的不断提高,太阳能和风电成为各国能源安全战略中的重点投资研发对象。在市场竞争的推动下,太阳能和风电技术日益成熟,价格稳步降低,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可以承担使用这种技术的成本。预计未来,太阳能和风电的成本将进一步降低、规模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加之储能技术的突破,太阳能和风电将迎来超高速增长。作为一种新能源,氢能目前仍存在一些技术和成本挑战,短期内不太可能成为新能源主流,但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成本降低,未来氢能源仍有巨大潜力。世界各国都在稳定化石能源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新能源。

  (李敦球系曲阜师范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副院长、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朱冉系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