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要闻·评论

中国能源报 2024年05月27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标准“护航”,矿山生态治理更规范

■本报实习记者 杨沐岩 《 中国能源报 》( 2024年05月27日   第 06 版)

  近日,针对矿山生态修复,自然资源部出台《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规范》《金属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规范》《石油天然气项目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规范》《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监测评价技术规范》等4项国家标准,为矿山企业科学开展复垦修复、提高治理效果提供技术支撑。

  目前,我国已出台多项法律法规,建立了矿山生态修复的有关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4项新标准针对生产矿山可能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按照全过程治理修复要求,将生态修复链条由末端治理向源头保护延伸。同时,4项新标准融合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通过采取减缓保护、预防控制与复垦修复等多种措施,推动矿山生态修复与矿产资源开采统一规划、统筹实施。

  ■指导矿山企业主动履行修复义务

  矿山开发会造成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多种环境问题,还可能诱发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此外,矿山开发也可能破坏地下含水层,造成井泉干涸、河流断流和水位下降,损害依赖地下水的地表生态系统,形成荒漠化和土壤退化等问题。为解决矿山开发造成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国家先后出台了《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在统筹生态安全和资源安全、推动矿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矿山生态保护修复,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矿山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副司长卢丽华在自然资源部5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先前出台的多项法律法规明确了“谁开发、谁保护”“谁损毁、谁复垦”“边开采、边治理”等基本原则和要求,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相继建立了政策机制、标准规范、监督执法等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并不断完善。

  卢丽华同时表示,当前,一些地方还在走“边开发、边破坏”“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开展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是科学性系统性工程,目前在先进理念引领、适用技术应用等方面还有缺失,生态环境“旧账未还、新账又欠”,与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通过大力推进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发挥标准规范引领作用,指导矿山企业积极主动、科学有效履行修复义务,助力行政主管部门公平公正、依法依规履行监管职责。

  ■提升绿色矿山建设规范化水平

  据了解,《石油天然气项目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规范》《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监测评价技术规范》等上述4项国家标准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等有关单位编制,将于今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

  卢丽华指出,4项国家标准将规范煤矿、金属矿、石油天然气项目生产和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以及生产矿山生态修复过程中的监测评价工作。同时这4项标准也是全国首批专门针对正在生产矿山生态修复的国家标准,对生产矿山“边开采、边修复”提出要求,填补了该领域空白,建立了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矿山生态系统修复与重建方案,以高效利用资源和适应性管理等方式,实现生态保护修复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目标的协同。

  此前,自然资源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绿色矿山建设的通知》,其中提出,到2028年底,持证在产的90%大型矿山、80%中型矿山要达到绿色矿山标准。有分析人士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为完成这一目标,地方政府应以新发布的国家标准为基础,进一步完善符合当地矿区地质与生态环境条件的地方标准,指导大型矿山企业做好企业标准,以及加强矿区环境治理,做好资源综合利用、生态修复、地下水系统保护等工作。”他认为,标准需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使不同地质环境下的矿区都能够做到有章可循、有标准可依,从而提升绿色矿山建设规范化水平。

  ■绿色低碳智能开采技术要跟上

  近年来,多家煤炭企业在矿山生态治理方面取得显著成就。记者了解到,国能准能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矿山先后被授予“国家级绿色矿山”和“中国最美矿山”称号,集团在煤炭开采、环境治理、清洁利用等方面持续发力,矿区绿化面积达9.85万亩,累计种植各类乔灌木7631万株、地被3.67万亩,矿区复垦率达到100%。

  此外,神东煤炭矿区植被覆盖率达64%。随着矿区环境的不断改善,植物种类由原来的16种增加到130多种,动物由原来的10种增加到36种,同时也影响当地小气候,改善了降雨量少且不均匀的现象;宁夏煤业8家单位入选全国绿色矿山名录,各矿结合实际条件,在矸石山上种植侧柏、柠条、沙拐枣等抗旱耐旱、蓄根类植被,喷播草籽,有效扩大绿化面积。

  据卢丽华介绍,新标准不仅参考了国内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的成功经验,同时也吸纳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适应性管理等国际先进理念。新标准将指导企业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通过采取减缓保护、预防控制与复垦修复等多种措施,推动矿山生态修复与矿产资源开采统一规划、统筹实施,及时复垦利用损毁土地,恢复并提升矿区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协同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上述分析人士也指出,为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除完善标准外,也应持续研究推广应用绿色、低碳、智能的开采新技术。同时,坚持“边开采、边治理、边恢复”原则,加强矿区塌陷地复垦治理及环境保护监测工作,建立综合监测网和信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