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双碳·绿色

中国能源报 2024年05月13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能源民营经济不断提质升级

■本报记者 苏南 《 中国能源报 》( 2024年05月13日   第 10 版)

  国网能源研究院近日发布的《能源民营经济蓝皮书》显示,能源民营企业(简称“能源民企”)正抓住市场和政策带来的机遇,呈现出创新引领作用强、补链强链延链作用强、国际贸易影响大、地方经济带动大的特征,并且成为推动能源行业转型发展及地方经济增长的不可或缺力量。

  在业内人士看来,民企能有效提升能源供应的多元化,降低对单一供应源的依赖,民营经济的融入显著提高了我国的能源安全水平。此外,民企显著加速了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步伐,特别是在新能源领域,民企已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不断推动能源产业的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

  ■ 民企激发能源领域活力

  从“旧36条(非公经济36条)”到“新36条”,反映了民营资本投资领域的逐步开放;再从“新旧36条”到“民企改革发展28条”,最后到去年的“民经发展壮大31条”,均表明党中央、国务院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态度一以贯之。近日,民营经济促进法等被列入2024年立法计划,这无疑为民企特别是能源民企继续发挥活力吃了“定心丸”。

  “能源民企布局多集中于新能源领域。”国网能源研究院管理所研究员王雪松表示,在光伏、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等细分领域的创新引领作用尤为突出,新能源民企蓬勃发展得益于技术创新、市场机遇、政策支持以及全球化竞争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在《2023胡润中国能源民营企业TOP100》排行榜前十名企业中,有一半是新能源的光伏企业,包括隆基绿能、阳光电源、通威股份、晶科能源和TCL中环。

  当然,传统能源行业也有民企“站稳脚跟”。以国内首个竞得油气区块的民企中曼石油为例,“2018年竞标时,我们是根据自己的体量来选择适合的项目。因为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高成本、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需要资源、资金、技术三个要素的全力支持,缺一不可。”中曼石油集团副总裁兼阿克苏中曼油气公司总经理李雪松向《中国能源报》记者介绍,“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地方政府及业务部门像‘娘家人’一样帮忙办理各种手续,我们实现了民企参与国家创新体制改革的首个案例,成功获得油气资源的开采权。此外,我们还成为首个获得探明油气储量批文的企业和首家获得采矿权的民企。”

  《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获悉,中曼石油落户新疆温宿6年来,补足产业链、供应链的短板,激发了新疆温宿区块逐步释放产能,2024年温宿区块计划年生产原油70万吨。

  在业内人士看来,国内大量能源区块却尚未开发,能源勘探开采效率低,通过允许民营资本加入油气上游环节,不仅可实现充分竞争,还可大力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国内油气上游真正进入一个竞争的时代。

  ■ 发挥“强链”“补链”“延链”作用

  “补链”方面,能源民企在生产和储存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全面布局,突破了一大批制约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的“堵点”“卡点”。“以能源生产方面为例,纤纳率先建成国内首个钙钛矿生产基地;国鸿氢能在全国率先实现研发创新的自主化、核心材料与生产装备的国产化。”王雪松表示,“强链”方面,在能源产业链供应链材料制造、能源开发新技术、发电基地建设、电力系统数字化转型等环节,已有部分民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能源产业链的控制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延链”方面,能源民企紧盯行业前沿,沿链聚合发展,不断推动发展向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延伸。

  在业内人士看来,全球对碳中和目标的广泛认同进一步加速了新能源技术的需求,中国民企凭借对这一趋势的敏锐洞察,积极拓展在新能源汽车、氢能、光伏太阳能、智慧物联网等多个领域的业务,为自身发展撬动了巨大的市场潜力。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祁明亮也认为,能源民企凭借其灵活的运行机制、成本优势以及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在中国的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民企可以通过引入创新技术和经营模式,开发更多应用场景,促进市场竞争,推动行业效率提升,从而有助于国家能源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此外,能源民企的参与有助于打破原有市场格局,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元化的选择。

  ■ 如何破解融资难?

  目前,业内最关注的是,能源行业的高准入门槛和金融障碍制约了民企的发展。特别是在石油、天然气和电力开发领域,巨额的前期投资和运营成本超出了大多数民企的财务承受能力。此外,新能源市场的未来不确定性加剧了银行的贷款谨慎性。银行和传统金融机构通常对规模较小且未来发展难以预测的企业持谨慎的借贷政策。同时,由于对行业知识的不足,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在投资新能源项目时也表现出一定的谨慎。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融资难的状况,进而限制了民营资本的市场进入。

  谈及民企面临融资难和融资贵的双重压力,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研究员秦佩欣认为,解决能源民企融资问题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思考,首先,企业层面,民企应探索更多的融资渠道和方式,如股权融资、绿色债券融资等,企业需要了解并尝试使用适合自己情况的金融工具。其次,地方政府层面,在金融政策收紧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可以与大型金融机构合作,共同设立产业基金或融资赋能平台,为能源民企提供定向的股权融资。最后,国家层面,应对大型国有基金和企业的LP(有限合伙人)进行一定程度的松绑,以便更多的资金能够流入企业,支持企业的发展。

  王雪松也表示,民营资本进入能源行业需要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尤其是新能源作为民营资本全面进入的领域,应发展多元化的融资方式,除银行贷款外,还应通过私募或风投基金、政府投资、协会支持等来获取资金支持。

  “民企应根据自己的类型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高科技、有成长潜力的企业更适合寻求股权投资。”秦佩欣说,而那些已在行业内具备资源、创造大量营收和利润的企业,则更适合债权融资。对于那些处于传统行业、增长潜力不高的能源企业,则需考虑转型或遵循市场规律,接受市场的优胜劣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