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行业观察

中国能源报 2024年05月13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度重点石化产品产能预警报告》指出——

需警惕石化行业投资过热风险

■本报记者 李玲 《 中国能源报 》( 2024年05月13日   第 07 版)

  近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发布《2024年度重点石化产品产能预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目前石化行业仍然处于投资高峰期,未来几年,大宗石化化工产品产能仍将快速增长,这将导致行业竞争愈发激烈,企业盈利更加困难。与此同时,大量投资投放到大宗基础原料及中低端化学品,导致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结构性矛盾加剧。《报告》建议,投资热情高涨背后,需警惕投资风险。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石油和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30507家,实现工业增长值同比增长8.4%,比全部工业增长值增幅快4.2个百分点。实现营业收入15.95万亿元,同比下降1.1%;利润总额 8733.6 亿元,同比下降 20.7%;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降幅分别比上半年缩小3.3个和20.6个百分点。

  《报告》指出,随着炼化一体化项目投产和下游“延链”“补链”,石化原料和合成树脂处于扩产高峰期。对二甲苯(PX)产能持续大增,2023年产能增长21.9%;乙烯、丙烯、PTA、乙二醇、己内酰胺等石化原料产能同比增长10%—15%;聚乙烯、聚丙烯、聚碳酸酯、环氧树脂等合成树脂产能增长率在10%左右,聚氯乙烯产能增长4.5%。由于新建装置产能的投放,主要石化原料产量大幅增长。乙烯产量2023年比2022年增长了8.4%,丙烯增长了10.3%,PX增长了32.3%,乙二醇增长了24.1%,己内酰胺增长了15.9%。

  随着产量的增加,部分长期供不应求的产品自给率有了较大改善。比如,PX的自给率由2022年的70.2%%提高到2023年的76.3%,乙二醇的自给率由2022年63.9%提高到2023年的70.0%,聚碳酸酯的自给率由2022年的61.9%提高到78.8%,乙烯当量自给率由2022年的66.2%提高到2023年的68.4%。另外,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和电池技术的进步,锂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产能较2022年大增84.3%,产量增长32.7%。

  不过,因产能增长过快,部分产品出现阶段性供需失衡,2023年产能平均利用率有所下降。比如,环氧丙烷产能同比增长24.8%,达612万吨,国内表观消费量469万吨,产能利用率由2022年的79.8%下降到70.1%,下降9.7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我国高端化工产品发展不足,仍需依赖进口。

  《报告》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化工新材料自给率约80%,不少高端产品仍需进口以满足国内需求,如工程塑料、功能性膜材料、电子化学品自给率不足80%,高端聚烯烃、高性能纤维不足60%。

  “2023年,我国进口合成树脂2854.1万吨,进口贸易额429.6亿美元,其中不少都是高端品种和专用牌号,部分产品我国还无法生产。进口聚乙烯高达1344万吨,茂金属聚烯烃、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高端聚烯烃仍依赖进口。”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伟善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石化行业仍然处于投资高峰期,投资风险需引起关注。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不完全统计,目前炼油拟在建项目4个,合计产能5000万吨/年;乙烯拟在建项目25个,合计新增产能约2600万吨/年,预计2024年新增产能570万吨/年,到2024年底全国乙烯产能将达到5720万吨/年,较2023年增长11.1%;乙二醇拟在建项目11个,合计新增产能615万吨/年,新建项目投产将使乙二醇存在过剩的风险。另外,《报告》指出,投资热将使已供过于求的丙烯、聚丙烯、PTA、己内酰胺、环氧丙烷、环氧氯丙烷、环氧树脂、顺丁橡胶、电石和BDO等产品产能过剩的局面越发严重,而POE、磷酸铁锂等部分高端产品也存在投资过热苗头。

  投资过热引起的负面效应正在显现。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石化行业实现利润总额8733.6亿元,同比下降20.7%。

  “原油、天然气及其绝大多数石化产品的价格出现了大幅下跌,造成了2023年石化全行业‘增产增销不增利’的情况。据统计,2023年布伦特原油均价82.6美元/桶,同比下降18.3%。重点监测的主要大宗石化化工产品价格均下降,其中丙烯、PTA、甲醇、乙二醇、己内酰胺、聚丙烯、聚氯乙烯、丁基橡胶和电石连续两年生产亏本。”孙伟善指出,未来产能过快增长将导致竞争越发激烈,企业盈利更加困难。

  基于当前的行业现状,《报告》建议,要警惕化工产能过剩苗头,加强热点化工品产能扩张监测,避免一哄而上盲目投资,建立常态化产能监测与预警机制,完善预警信息发布。另外,要加强新增产能项目先进性评审,避免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