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结束后可选择将证件投入回收箱,我们将个人信息清除后,对证件材料进行回收利用。”《中国能源报》记者在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参会证件背后发现这句话。这也从一个侧面凸显出本届中关村论坛年会的主题。
4月25日至29日,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在北京举办,该论坛由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和北京市共同主办。作为中国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本届论坛以“创新: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为主题,深化“智慧”“云上”“绿色”三大特色,聚焦清洁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为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项科技成果搭建交易共享平台。
■绿色低碳技术换代升级
4月26日,在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下设的“碳达峰碳中和科技论坛”上,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表示,我国能源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建立了重大技术研发、重大装备研制、重大示范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四位一体”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清洁能源科技研发和装备制造产业持续发展,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相较往年,本届中关村论坛年会更加全球化和开放性,更具高端性和引领性,同时技术创新性和前沿性也更强。本届论坛发布10项重大科技成果,包括由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首台样机总装下线,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功率、最高技术等级重型燃气轮机,具有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等特点,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全球能源领域的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和机遇。
绿色和环保为导向的体验和服务贯穿本届论坛年会。这是《中国能源报》记者参会得到的深刻印象。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现场,倡导可持续的细节随处可见,手袋、会刊、文创周边等产品都采用了可降解的环保材料。
值得注意的是,本届论坛首次策划由重达1吨的废旧电子元件和800片废旧电路板制成的“转·变”环保艺术装置,运用视错觉的原理对装置分散连接,通过不同的视角呈现中关村的英文简称“ZGC”与论坛标识,传递科技环保概念,成为中关村论坛绿色低碳理念的最佳载体。
此外,延续往届,本届论坛继续推出《百项新技术新产品榜单》《百项国际技术交易创新项目榜单》。其中,《百项新技术新产品榜单》新能源类别中共涉及7个技术项目,其中5个项目与储能技术相关,包含固态电池、空气压缩储能、燃料电池等技术。《百项国际技术交易创新项目榜单》包含新能源及应用10项、新材料及应用10项、碳中和与绿色创新10项、智能终端与高端装备10项、新一代信息技术11项。
■助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除了上述提及的多项储能新技术外,储能、氢能元素多次出现在会场。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局局长朱俊强表示,本届论坛聚焦氢能与储能主体。
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展台,氢能、储能板块中展示了一系列前沿技术。工作人员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北京市围绕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大氢能储能等领域底层颠覆性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赤飚表示,科技创新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储能和氢能是衔接新能源和传统能源的纽带,是面向未来能源结构创新链条上的关键推动力,是解决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高比例消纳、保障电网安全可靠运行的支撑技术,对推动能源绿色转型,支撑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希望通过探讨基于‘双碳’新型能源结构下的产能和氢能技术发展,寻找应用前景和可行的技术路径,这是通过科技创新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实际行动。”
如今,新型储能新技术不断涌现,技术路线“百花齐放”。锂离子电池储能仍占绝对主导地位,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飞轮储能等技术快速发展。展台上,“磁悬浮飞轮”技术最受关注。“飞轮储能是将能量或动量存储在高速旋转的飞轮转子中,实现电能到机械能再到电能的转换。相比化学储能,飞轮储能密度高,瞬时功率大,在短时间内可以输出很大的功率。”
新技术支撑下,项目纷纷落地。2023年以来,多个300兆瓦等级压缩空气储能项目、100兆瓦等级液流电池储能项目、兆瓦级飞轮储能项目开工建设,重力储能、液态空气储能、二氧化碳储能等新技术落地实施,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新型储能在多应用场景发挥功效,将有力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截至2023年底,新能源配建储能装机规模约1236万千瓦,可促进新能源消纳,提高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水平。
此外,氢能技术也获得了突破。《中国能源报》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在氢能领域,为推动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技术创新,实现氢能电池催化剂、质子交换膜、IV 型储氢瓶等自主化,我国已研制出液氦和超流氦温区大型低温装备,并率先开发 49吨液氢重卡,形成北京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等集聚区。
■推动全球科创交流合作
“气候变化等问题让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当前我们比以往更加需要超越国界的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穆斯塔法·申胡指出。
《2023全球碳中和年度进展报告》显示,全球已有151个国家提出了碳中和目标。这些国家的经济总量(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占据全球总量的92%,人口占全球的89%,碳排放占全球的88%。
随着全球碳中和目标的持续推进,加速清洁能源、新能源、节能低碳等相关能源领域技术已成为共识。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包含斯伦贝谢北京地球科学中心、西门子中国研究院等在內的与能源相关的企业被授牌北京市外资研发中心。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助理总干事马尔科·阿莱曼强调了中国在全球技术创新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中国是创新强国,为全球经济增长以及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中国位列第12名,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全球百强科技集群中有24个在中国,其中深圳—香港—广州集群、北京集群、上海—苏州集群排名都非常靠前。”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清洁能源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力量。据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5.1亿千瓦,其中中国的贡献超过了50%。投资方面,中国企业海外清洁能源投资遍布主要国家和地区,涵盖风电、光伏发电、水电等主要领域,在实现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有力支撑了相关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产业方面,中国持续推动技术和产品创新积极融入全球清洁能源产业链,源源不断向世界分享高质量的清洁能源产品。目前,中国风电、光伏产品已经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出口额分别超过334亿美元和2453亿美元。
章建华指出,近年来,能源国际合作不断深化,我国先后与9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建立政府间能源合作机制,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绿色能源项目合作,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注入了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