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星辰副刊

中国能源报 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父亲的“种地经”

■叶森岚 《 中国能源报 》( 2024年04月29日   第 20 版)

  父亲进城里来看我,在人潮熙攘的动车站出口,我一眼就望见他。他头戴草帽,脚踏布鞋,一条摩挲得光滑发亮的扁担挑起两头的蛇皮袋。不用说,那袋子里装的肯定是他自己种的农产品,也许还有家养的鸡鸭。

  父亲是一名乡村小学教师,他对种地的执着丝毫不亚于对讲台和学生的热爱,只要是我家的地,边边角角都架上瓜苗,点上豆角,一寸都不空着。父亲总说,教书和种地异曲同工,教书是把知识种在学生的心田,种地是把种子播在田野,最终要结出好果实,离不开播种人的用心浇灌。

  大雪翻耕、立春整地、清明撒肥、谷雨播种、芒种麦熟、小暑插稻、白露秋收……物候和节气,父亲早已熟稔于心,就像他熟知班上数十名学生的秉性脾气。他常说,在一片荒地里,清除杂草最好的办法就是种庄稼。

  学校后门的空地原本杂草丛生,父亲想方设法要求把这片地划给学校,作为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基地建成后,劳动课成了孩子们的“必修课”。父亲带着他们下地除草、捉虫、打顶,给黄瓜搭架、为番薯松土,菜畦间的蜗牛、喇叭状的南瓜花、秧苗里“孪生”的稗草……一行行被学生写进了观察日记,父亲的作文课总是全校最生动的。

  说来也怪,自从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开放后,学生们贪玩逃学、打架捣蛋的现象少了,他们最爱成群结队猫进地里,比较着哪一片土地上的蔬果长势最好。当然,父亲亲自伺弄的那一片菜地,最为青翠茂盛,如同他黑板上的板书一样整齐,是整个基地的“标兵”。

  村里的阿祥是个货车司机,常年在外奔波,妻子也外出打工,家里的地都荒了。过年时,父亲上阿祥家,商量着包下那片地:“这地荒着荒着就废了,我家土地少,不如承包给我种点果树。”阿祥挠挠头,笑着说:“叶老师,你这话就见外了,地搁着也是撂荒,你要有精力,尽管去种,十年八年都没有问题。也不要说什么钱,收成的时候给我家孩子分点儿果子吃,图个圆满!”父亲摸摸阿祥儿子亮仔的脑袋,接下了这份人情。

  大约有十余年时间,父亲在阿祥家的地里种李子树、龙眼树和荔枝树,亮仔也成了我家的常客。农忙季,亮仔是父亲采摘果实的好帮手,尽管晒得黑里透红,脸上却始终挂着灿烂的笑容。“亮仔能吃苦,勤劳肯干,以后会有出息的。”卖果子的钱,父亲用一部分帮亮仔交学费,给他买文具,叮嘱他努力学习。

  如今,亮仔成了父亲所有学生中最会种地的。他从农业技术学校毕业后,回到村里开发林果基地,搞起了绿色生态产业。而父亲也时常到亮仔的基地里转转,学习一些种地的新技术、新经验。

  “世界上对人最实在的就是土地,只要勤耕耘,就会有收获。”父亲退休后,离开了三尺讲台,却没有离开家乡的土地。他的内心,大概也如同长满了葱茏庄稼的土地,丰沛自足。

  (作者为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