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星辰副刊

中国能源报 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守住民间艺术根脉(荐·读)

——读《黄河图:黄河流域手艺人和他们的家乡》有感

■刘昌宇 《 中国能源报 》( 2024年04月29日   第 20 版)

  奔腾不息的黄河,哺育了勤劳勇敢的中国人,孕育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赋予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创造力。《黄河图:黄河流域手艺人和他们的家乡》一书呈现了黄河沿岸手艺人深耕民艺的动人场景,以叙议结合的方式,揭示出中国民间艺术的生成密码。

  怀着对中国民艺的尊仰,该书作者罗艺成沿着九曲连环的黄河一路踏访。跋山涉水中,他领略了沿岸的自然风光、历史遗址、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文明宝藏、各地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手艺人从事的技艺和他们的人生旅程。

  这里,有太原晋祠的王子乔祠堂,有安阳殷墟王陵遗址,有周天子发迹之地凤翔,有十三朝古都西安,以及顺着黄河向东350公里的洛阳,再至450公里外的开封。这些名胜古迹,都曾在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书写过辉煌篇章。

  从黄河源头扎陵湖出发,一路东行至位于山东东营的黄河入海口,作者走访了黄河流域的27位手艺人,记录了他们的生活和早已融于生活的技艺。纵观这些琳琅满目的民间手艺,每一种艺术门类都精彩纷呈,每一件手工制品都巧夺天工。其中有憨态可掬的淮阳泥泥狗,有灵动脱俗的布老虎、红灯笼、炕头石狮等,有活灵活现的风筝和面塑,有斑斓多姿的土族盘绣、彩印花布,有灵巧纤秀的面塑寿桃和堆花,还有表达缅怀思念的寒燕和墓室壁画等。

  作者与这些手艺人促膝长谈,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分享他们在手艺和“守”艺上的心得体会。以剪纸传承人任孟仓、布堆画传承人郭如林、永乐桃木雕刻传承人李艳军等为代表的民间艺人,与作者谈手艺、聊精进、话人生。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大多本着“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之心,全身心投入传统民艺的发扬光大中。他们用辛勤付岀和默默耕耘,守住民间艺术的根脉。

  手艺人不仅是民间艺术传承人,还是守护民间艺术的一代工匠。剪纸传承人任孟仓的剪窗花作品,色彩运用大多以黑色为主。之所以崇尚黑色,完全是继承了自夏以来的传统用色习惯。而布堆画传承人郭如林,更是黄河流域手艺人中的佼佼者。他不但长于布堆画,还是陕西省剪纸一级工艺美术大师,他绘制的布堆画源自广泛流行于当地民间的拨花,原为枕头顶、裹肚、鞋面、垫肩、钱包、烟袋包上的装饰物。他以棉纺织土布为原料,染以青、赤、黄、白、黑等颜色,以民间传说、戏剧人物、民俗生活、花鸟禽兽为题材,运用民间的复合造型法进行贴块、拼接、镶花、堆叠和缝合,呈现出极具特色的图案。在布堆画的传承中,郭如林坚持守正创新,将精深悠远的中华文化融汇于日常创作,用传统阴阳理论创新绘制出的抓髻娃娃,寓意深刻,造型别致,深受当地民众喜爱。

  作者在探访中还发现,这些手艺人不论身处何境,始终都能秉持美好的民族情感,在日深月久经年的坚守中传承美、创造美。无论是布堆画中的抓髻娃娃,还是刺绣、面塑中的小鸡形象,都巧妙利用了髻与鸡是“吉”的谐音这一韵意,表达出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正是这种美好的情感,支撑着一代又一代民艺人满怀对天地的敬畏、对先人的感恩、对民艺的热爱,义无反顾投身到民间艺术的创新求变中。

  “黄河沉淀的历史与文明比黄土高原沉淀的黄土还要深厚,无论在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的维度上,我们的祖先都在黄河流域为我们攒下了足够多的‘家当’,因此,黄河流域的手工艺才会如此丰富。” 作者在书中坦言。展望未来,如何让这些跨越时空的民艺开枝散叶,再谱华章,是现代人面临的新命题。

  (作者为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