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星辰副刊

中国能源报 2024年04月22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桃花流水鳜鱼肥(百味)

■陆漪 《 中国能源报 》( 2024年04月22日   第 20 版)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唐人张志和的一首《渔歌子》,使鳜鱼名闻天下,高居“春令时鲜”榜首。

  自古至今,鳜鱼备受人们喜爱。在文人墨客笔下,品鳜鱼、饮美酒,不啻为人生一大享受。

  苏轼谪居湖北黄州,一个金秋之夜,邀好友荡舟于江中,面对赤壁,食鱼饮酒,诗兴大发,以张志和《渔歌子》为蓝本,作出隐括词一阙《浣溪沙·渔父》:“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后来,他在《后赤壁赋》中再次提及鳜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杨万里品尝过鳜鱼后,在《舟中买双鳜鱼》诗中用一句“一双白锦跳银刀,玉质黑章大如掌”,将鳜鱼的体型特色描述得惟妙惟肖。陆游晚年住在鉴湖边的三山,喜欢看书、喝酒、钓鱼,他在《思故山》中写到:“船头一束书,船后一壶酒,新钓紫鳜鱼,旋洗白莲藕……”文天祥也写有“明日主人酬一座,小船旋网鳜鱼肥”的诗句,这些诗句足见鳜鱼肥美鲜嫩,让古人频频赞美。

  鳜鱼又名桂鱼、鳌花鱼等,身体侧扁,背部隆起,鱼身呈青黄两色,常有黑色、不规则的斑纹交错其间,是我国“四大淡水名鱼”中的一种。鳜鱼嘴巴较大,有齿,下颚突出,喜食鱼虾,刺少、肉质细嫩,肉多且呈瓣状,味道鲜美,实属鱼中上品。

  鳜鱼吃法颇多,清代菜谱《调鼎集》记录了十多种做法,除清蒸外,该书认为炒片最佳,炒者以薄为贵。汪曾祺对鳜鱼也是推崇备至,他这样写道:“1938年,我在淮安吃过干炸鯚花鱼。活鳜鱼,重三斤,加花刀,在大油锅中炸熟,外皮酥脆,鱼肉白嫩,蘸花椒盐吃,极妙!”他还在《鳜鱼》中写道:“鳜鱼是非常好吃的。鱼里头,最好吃的,我以为是鳜鱼。刀鱼刺多,鲥鱼一年里只有那么几天可以捕到。堪与鳜鱼匹敌的,大概只有南方的石斑,尤其是青斑,即‘灰鼠石斑’。鳜鱼刺少,肉厚。蒜瓣肉。肉细,嫩,鲜。清蒸、干烧、糖醋、作松鼠鱼,皆妙。汆汤,汤白如牛乳,浓而不腻,远胜鸡汤鸭汤。”

  松鼠鳜鱼是苏州一道传统美食,据说当年乾隆下江南品尝后赞不绝口,于是这道名菜成了宫中御膳之一,美名也随即传遍大江南北。烹制前,将鳜鱼去骨,鱼肉刻上花纹,加调料稍腌制后拖上蛋黄糊,入热油锅炸至成熟,然后浇上熬热的糖醋卤汁。此菜色泽鲜红光亮,甜酸适口,外酥里嫩,食之满口生香。

  对于吃鱼,清代李渔认为:“蒸而食之最不失真味。”将洗净的鳜鱼入沸水中一焯捞起,刮去鱼身粘液,洗净后放入盘中腌渍,置于蒸锅中,用大火蒸数分钟后取出,撒上葱姜丝、青红椒丝,加入调味汁,再浇上热油即可。一道清蒸鳜鱼,色泽淡雅悦目,味如蟹肉,鲜香馥郁。

  咸香辣爽的臭鳜鱼是徽州地区的传统民间菜。“闻起来臭,但是吃起来很香。用筷子把鱼肉拨开,它的鱼肉呈蒜瓣状,一片一片,很细嫩很鲜美。”这是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对徽州臭鳜鱼的描述。

  因鳜与贵谐音,鱼与余谐音,象征富贵有余,所以画家们喜欢用鳜鱼入画。齐白石曾作一画,上有一鲇鱼、一鳜鱼、一鲢鱼,题款为“既有长年大贵,又可谓曰三余。这幅作品构图简洁,没画一滴水,但通过鱼身、鱼尾的摆动以及墨色的变化等手法上的处理使画面充满了鱼在游动的效果。陈师曾的《桃花鳜鱼》中,桃枝旁的鳜鱼身体丰赡,背弯如弓,鱼眼圆瞪,背鳍怒张,栩栩如生。

  在桃花盛开、江河水涨的明媚日子,肥美的鳜鱼足以挑动我们的舌尖味蕾,更承载了满满人间烟火气里的诗情画意。

  (作者为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