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处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的过渡时期,碳约束趋严。未来免费配额的数量会越来越少,转为有偿配额取代。稀缺性提升,碳价势必会上涨。”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能源战略与低碳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蔡国田日前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 碳价波动平缓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碳价波动平缓。已从2021年全国碳市场首日启动价格的48元/吨,上涨至如今的每吨80元左右,上涨幅度达66%。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此前表示,以碳市场为核心的中国碳定价机制正在逐步形成,促进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低碳化,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相关研究人员表示,自全国碳市场正式上线启动交易以来,我国全国碳市场表现总体平稳,较好发挥了推动减排降碳的作用。“2023年7月前,价格基本保持在55元—65元/吨区间,2023年7月起价格逐步攀升,10月价格突破80元/吨,截至今年3月12日价格已升至85元/吨,整体平稳向上,价格长期看涨。”
今年,全国碳市场扩围迎来新进展。扩围带来的碳排放量供给增加,是否会在碳价上有所体现?上述研究人员表示,碳排放权作为可市场化交易的商品,其价格必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供给方面,初始配额总量设定是影响碳交易价格的关键供给因素,配额分配方式通过影响碳排放权供给结构进而影响碳价,需求方面,能源价格、宏观经济形势、市场预期、高碳企业转型力度、绿色科技水平等都会影响配额需求,进而对碳价有所影响。全国碳市场扩容将重塑市场供给与需求结构。”
■■ 抗风险能力较强
仅两年多的时间,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达4.49亿吨,累计成交额超250亿元,但与国际成熟碳市场相比仍有差距。据悉,2022年2月,欧盟碳价达到历史性高点,超100美元/吨。
上述研究人员认为,与国外碳价相比,我国碳市场价格仍存在较大上升空间。“对比欧盟最高达110美元/吨,最低也未曾跌破54美元/吨的碳价水平,全国高碳价未超过12美元/吨。与此同时,我国碳价目前显著低于40美元—80美元/吨的区间。”
蔡国田解释,碳价主要取决于配额稀缺性。我国碳交易使用的大部分都是免费配额,企业购买部分比例不高,这使得整个碳市场配额的稀缺性没那么高,导致碳价不会飞速增长。
“2023年,全球主要碳市场碳价持续下跌,如欧盟碳期货从2023年7月的100美元/吨最低跌至2024年2月23日的55美元/吨,英国碳价更是自2023年3月起波动下跌,跌幅达65%。但我国碳价稳中有升,最大涨幅达47%,展现出较强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上述研究人员表示。
■■ 推进制度创新
根据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中国碳市场建设成效与展望(2024)》预测,到2030年底,全国碳市场配额成交均价预计突破200元/吨。
在蔡国田看来:“实现‘双碳’目标是大势所趋。在此进程中,还要考虑当前的经济形势。如果经济形势较好时,减少免费配额、提升有偿配额等碳管理政策,将能更容易推行,碳市场的效力也将得到提升,从而激励企业碳减排。”
上述研究人员认为,要加强碳信息披露与数据质量管理。全面准确真实的碳排放数据是全国碳市场扩容、增加市场活力的基础,信息披露公开透明是碳市场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加强市场对价格异常波动的预警和监管、制定完整的信息披露流程、构建完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均有利于发挥市场对碳价的发现功能,形成合理碳价。
“从中国碳市场的覆盖面来看,提高覆盖率是提升经济效益和绿色效益、活跃市场交易、推动碳金融市场成熟度提升的重点。展望未来,碳市场将逐渐引入非履约主体、扩大覆盖行业、丰富产品种类、完善配额分配方式、提升碳定价能力,持续推进碳市场制度创新。”上述研究人员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