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双碳·绿色

中国能源报 2024年03月25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建筑节能亟需协同发力

■本报记者 张胜杰 《 中国能源报 》( 2024年03月25日   第 10 版)

  近日,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到2025年,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新建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面积比2023年增长0.2亿平方米以上,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比2023年增长2亿平方米以上,建筑用能中电力消费占比超过55%,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取得积极进展。

  作为《方案》的参与者,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徐伟在解读时说:“《方案》在聚焦提升新建建筑节能降碳水平、推进既有建筑改造升级、强化建筑运行节能管理等方面提出了12项重点任务,为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引,对于加快提升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 预计会如期实现

  “我国既有建筑总量大,能耗和碳排放强度高,节能降碳改造存在较大难度。”徐伟坦言,多年来,我国持续推进既有建筑节能降碳改造,已累计完成改造面积超24亿平方米,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从实际情况看,受制于技术、资金等条件限制,既有建筑整体能效依然不高,大量2000年前建成的北方居住建筑节能水平低于50%,2010年前建成的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普遍缺乏节能措施。”徐伟说,这些建筑还将持续运行较长时间,亟需在技术、产业、资金等方面协同发力,加快推进节能降碳改造,有效提升建筑节能降碳水平。

  事实上,当下我国的建筑碳排放还处于刚性增长阶段。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秘书长吴景山介绍,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对建筑的功能性、健康舒适性、绿色性的要求日益增加,势必将会带来建筑领域用能与碳排放的增加。

  建筑领域牵涉到的市场主体众多,不同利益主体的协调协作难度较大。吴景山举例称,如在建筑节能改造过程中,公众对于建筑节能的认知存在差异,要使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节能改造意愿协调一致存在较大难度,既有建筑使用者对节能改造或投入的收益预期不高,节能改造意愿不强。再比如,对于公共建筑而言,随着其类型的不断丰富,公共建筑所承担的功能以及所包含的业态也呈现多样化,而不同业态的碳排放基线是存在差异的,这就使得碳交易、碳配额等相关机制设计和实施时存在一定难度。

  在吴景山看来,本次《方案》出台恰逢其时。“如果各级政府共同努力,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是能够如期实现的。”

  ■ 使综合收益最大化

  《方案》提出,要大力推广超低能耗建筑,鼓励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按超低能耗建筑标准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等有条件的地区要加快推动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事实上,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国在发展超低能耗建筑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吴景山举例称,典型的代表有,一类是新建项目,如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超低能耗示范楼、青岛中德生态园、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的未来大厦等公共建筑,以及高碑店市列车新城等居住建筑;另一类是既有建筑改造类,如四川建筑科学研究院办公楼改造项目等。

  河北奥润顺达集团总裁倪海琼认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是适用于不同气候带的科学建筑,涉及图纸设计、安装施工、检验检测、科学验收、监测认证、运营维护于一体的高科技系统集成。“因此,没有高质量的系统集成就做不成合格的超低能耗建筑,没有高质量就谈不上高科技。在推广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应用过程中,决不能单一考虑增加较低的成本,而是要从减量成本、健康收益等方面综合考虑。应尽快加大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应用推广力度。“如在一线大城市北京,应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增量成本与其房价相比仅为1%,与节能健康收益和建筑寿命延长收益相比微乎其微,因此,可根据不同城市现状制定不同标准,使综合收益科学最大化。”

  ■ 增加可再生能源应用

  在业内多位专家看来,积极发展建筑可再生能源和余热利用,提高建筑电气化水平,是实现建筑用能低碳转型的重要途径。

  徐伟指出,目前,我国建筑用能结构中的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依然较高,如部分地区冬季取暖仍消耗大量煤炭,二氧化碳和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较大。“为此,《方案》对推动建筑用能低碳转型作出部署,要求结合实际加大建筑领域光伏、余热、地热等能源资源应用力度,提高采暖、生活热水、炊事等电气化普及率。”

  徐伟称,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与产业发展已为建筑用能低碳转型奠定了良好基础。“我国是世界第一大太阳能热利用产品、光伏产品、热泵等设备生产国,在市场规模、产品性能等方面都具有领先优势。此外,我国建筑光伏系统快速发展,已建成世园会中国馆、雄安高铁站等多项示范工程。”

  对此,吴景山也建议,要积极推广太阳能光伏在建筑和市政公用设施中分布式、一体化应用,鼓励太阳能光伏系统与建筑同步设计、施工、安装,推动智能微电网、光储直柔、虚拟电厂等技术应用。同时,加快编制完善与技术发展和市场相匹配的标准体系,鼓励光伏制造企业、投资运营企业、发电企业、建筑产权人加强合作,探索屋顶租赁、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等光伏应用商业模式。

  此外,针对农村地区,吴景山也特别指出,要积极推广被动式太阳能房等适宜技术,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农房建设,提高农房能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