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能源安全

中国能源报 2024年03月18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创新公众沟通 助力核能发展

■本报记者 赵琼 《 中国能源报 》( 2024年03月18日   第 08 版)

  国家电投山东核电不久前开展了国内首次24小时核电运行实况以及工程建设直播,吸引共13.5万人围观、20万人次观看、近65万次点赞、1万余次互动,观众覆盖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公众观看了核电机组的运行监盘、巡检、操作及监管方工作实况,以及二期工程现场的施工组织、安全质量管理及具体作业等工作细节。

  据山东核电介绍,这次核电站直播真实展示了从核电人清早出现在早会会议室,到踏着冰雪进行网控楼运行巡检的全过程,公众全程目睹了工作现场和各项操作,真正实现让核安全看得见、摸得着。

  公众沟通是全球涉核工作共同关注的重点。国家电投用这次直播拉开2024年公众沟通的序幕,主动邀请社会公众参与监督,高标准、严要求保障核能项目安全运营和建设。

  据了解,自2017年我国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首次将核能公众沟通纳入法定决策程序后,目前在具体实施方面已形成“中央督导、政府主导、企业作为、公众参与、协会促进”的工作机制和“科普宣传、公众参与、信息公开、舆情应对、融合发展”的工作模式。

  如今,在保障能源安全、加快能源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我国核能事业正迎来发展新局面。新时期做好核能公众沟通,更需与时俱进的方式方法,在切实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公众对核能的接受度。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我国大陆地区在运核电机组55台,装机容量约为5703万千瓦。2023年,我国运行核电机组累计发电量为4333.71亿千瓦时,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4.86%,与燃煤发电相比,相当于减少燃烧标准煤12339.5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2329.64万吨、二氧化硫104.89万吨、氮氧化物91.31万吨。

  在当前积极安全有序发展的节奏下,核电安全性的提升依赖于技术持续创新和升级。目前,我国“华龙一号”“国和一号”自主三代核电等一批重大工程技术取得重大成果,“华龙一号”进入批量化建设阶段。去年12月,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正式投运,标志着我国在第四代核电技术研发和应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第四代核电站具有固有安全性,能保证反应堆在任何事故下不发生堆芯熔化和放射性大量释放。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此前公布的信息显示,到2035年,我国核电发电量占比有望达到10%左右,达到目前全球平均水平。到2060年,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我国核电装机规模预计可达到约4亿千瓦,发电量占比18%左右。《中国能源报》记者注意到,山东、浙江、辽宁、广东、广西、福建六大核电省区日前公布2024年核电发展规划,共涉及11个核电项目。

  在核电规模化发展趋势下,业界普遍认为,做好新时代核能公众沟通工作,助力核能事业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但是,核电公众沟通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性课题,不仅要让公众听得到、听得懂,还要能听得进、听得放心。学界也认为,公众参与有助于提升对核电的接受度,利用好当下的媒介环境并增强公众对核电的参与度也是重要课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