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国新能源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超34%
本报讯 国家能源局近日透露,2023年,我国能源投资保持快速增长,据监测,全国在建和年内拟开工能源重点项目完成投资额约2.8万亿元。分类别看,常规项目和新业态项目完成投资额同比分别增长16%和152.8%。分地区看,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完成投资额同比分别增长28.5%、13.6%、22.5%。
新能源投资快速增长。2023年,新能源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超34%。太阳能发电完成投资额超6700亿元,河北、云南、新疆三省区的集中式光伏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速均超100%。风电完成投资额超3800亿元,辽宁、甘肃、新疆三省区的陆上风电投资加快释放,山东、广东两省的新建大型海上风电项目投资集中释放。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清洁能源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5.1亿千瓦,其中我国贡献超过50%。
支撑性调节性电源投资较快增长。2023年,支撑性调节性电源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超12%。在建核电项目全面推进,年内新核准项目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大型水电项目投资持续恢复向好。
能源新业态投资增势强劲。综合能源完成投资额快速增长,西北地区一批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项目加快推进。山东、湖南、广东、重庆、甘肃、新疆六省(区、市)的电化学储能投资高速增长。内蒙古、新疆的一批绿电制氢项目有序推进。
(丁怡婷)
山东新提交煤炭资源量42.7亿吨
本报讯 2月21日召开的山东省煤田地质高质量发展大会透露,山东煤田地质系统大力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能源资源保障取得新进展。2023年,山东省煤田地质局新发现矿产地9个,提交煤炭资源量42.7亿吨,其中新备案25.2亿吨,相当于全国总量的42%。
过去一年,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在全国率先开展矿山全生命周期服务,为33.9亿吨煤炭安全开采提供技术保障。推广先进勘查技术体系,加强成矿理论研究,创新提出“煤铁共盆”成矿理论,齐河—禹城富铁矿累计探明4900余万吨,超过整装勘查区累计探明资源量的1/2,具有形成数亿吨规模富铁矿的巨大潜力。同时,聚焦地热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加强地热能调查评价勘查,新增地热能供暖(冷)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每年可减少碳排放2.27万吨。
2024年,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将聚焦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力争9个以上省级地质勘查项目。加强与矿山企业、油气企业合作,不断扩展煤炭、非常规油气等市场领域,努力获取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勘查项目。同时,推广先进勘查技术体系,在齐河—禹城、莱芜和烟台牟平等勘查区力争取得更大找矿突破,争取探获禹城地区首个大型富铁矿床,建成齐河-禹城亿吨级富铁矿资源基地,并向淄博、汶上等地拓展找矿新区。推动金矿地震探测技术向河南、青海等地推广应用。
(刘童 赵松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