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星辰副刊

中国能源报 2024年01月01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守护矿山家园

■刘永军 《 中国能源报 》( 2024年01月01日   第 20 版)

  我没想到,这辈子会与煤矿结缘,成为一名矿工,并在矿山邂逅一群新时代矿工,深入百米井下,与他们并肩作战,开采光明……

  作为一名“70后”,我对矿工的最初记忆源于幼时。那时,父亲为了养家,背井离乡来到煤矿,成为一名下井工人。因为煤矿离家远,父亲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回家,每次回来,总会把我们三弟兄叫到一起,讲述煤矿的故事。

  都说矿山工作环境差,矿工作业强度大,我们半信半疑。直到1986年,赶上煤矿农转非政策,我们举家搬到父亲工作的矿山,零距离与矿工接触,亲眼目睹他们升井后那沾满煤尘的脸,才深切体会到他们的辛苦。印象中,在井下工作的父亲平日少言寡语,每天上班都会背一个鼓鼓囊囊、装满采矿工具的斜挎帆布包,下班回来总是灰头土脸,要么一身泥,要么一身灰。

  30多年过去了,伴随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 矿山逐渐走向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不仅告别了“傻大黑粗”的形象,而且焕发出鲜亮的底色。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彻底改变了矿工们出大力、流大汗的劳动方式,脏乱差的采矿环境也一去不复返。

  走在矿山开阔敞亮的主干道上,白色的交通标识线、斑马线规范车辆和行人,厂区环境干净整洁,整齐的绿化带中有高大的梧桐、松树,也有低矮的灌木丛,有应季而开的鲜花,也有绿茵如毯的青草地,矿区还有篮球场、职工书屋和安全文化长廊。不远处,一幢幢高楼在矿山周围拔地而起,居民楼、生活区沿着矿山的脉络蔓延开来……

  如今,矿工们不再是“煤黑子”,矿山是他们生活的舞台,更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在科技兴矿、人才兴矿、创新兴矿的氛围下,他们勤奋学习,钻研业务,苦练技能,用科技和智慧改变矿山的面貌,改善作业方式和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他们手握设备操作杆,开采乌金,让监视器成为“安全眼”,让车轮成为脚,最大程度减少体能消耗,保障安全生产。

  新时代的矿工,传承了前辈、父辈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敢打硬仗的精神,在创建绿色矿山、智能化矿山的浪潮中,在煤矿这片热土上,肩负新使命,守护幸福的矿山家园。

  (作者供职于冀中能源峰峰集团辛安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