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给女儿辅导语文作业,发现她总在阅读理解“归纳中心思想”环节卡壳。看她踌躇半天,一下子激起了我“好为人师”的习惯,反复大声地跟她讲:“一定要用最凝练的语言归纳文章要义”。
十一二岁的小朋友,虽未到叛逆阶段,但也有了主见,她用眼神剐了我一眼,默默低头写完作业。晚上,女儿忽然“夸”我:“爸爸,你归纳能力那么强,能不能用一个字归纳一下你今年的过往呢?”刚刚还口若悬河的我,被问得一时语塞:“一年时间这么长,遇到的事情那么多,一个字怎么总结得了?”我狡辩。女儿没反驳,“哼”了一声,回房睡觉去了。
我知道,女儿对我的回答肯定不满意,为挽回 “尊严”,我仔细回想过去的一年,还真找到了一个字来总结,那就是——看。
首先是看书。
我既不是专业作家,也不做学术研究,书,似乎可看可不看。可这么多年养成的看书习惯,就跟吃饭、睡觉一样,成了一种生活必须,一天不看,寝食难安。
我对书的选择只有两个字——识、趣,要么能涨点小知识,要么能体会点小趣味,所以太专业的书我不看。一般看书时,我喜欢泡杯茶,然后拿支笔,边看、边划、边记、边悟。看到精彩处,大腿一拍,起身咕咚灌一口茶下去,酣畅淋漓的感觉从口爽到心。
2023年,我总共看了30本书,其中5本写了读后感,随意看、跳着读的,有20多本。这些书,有的博我一识,有的赠我一趣,让我在工作之余,多一份生活体验,增一份生命情味,甚好。
其次是看房。
久居高楼,我做梦都想拥有一个院子,闲暇时种种花、种种菜,体会“接地气”的田园生活。2022年年末,我出售了一处闲置的房子,手里有了点闲钱,就越发惦念着院子的事,加上房产中介不断提醒和“吹”风,便决定去看房。
接下来一段时间,一得空,我就跟各种房产中介打交道,每个周末,不是在看房,就是在看房的路上。房产中介的年轻人都很敬业,只要答应去看房,就会早早地开车来到小区楼下等我,服务全面且到位。
就这样看房子,从河东看到河西,从叠墅看到独院,价格越看越贵,可手头就这点钱,再心动也得回归现实。于是在一番权衡之后,最终买下一个只有50平方米的袖珍型院子。中介很失望,但对我来说,终于实现了生活起居“有天有地”的梦想,甚欢。
再次是看父亲。
母亲去世后,八十多岁的老父亲独自生活在老家。他坚称自己身体硬朗,不习惯城里的生活,不愿意随我们兄弟姊妹进城。其实,他是不想给儿女们添麻烦。中国的父母,总是为儿女考虑得多,为自己考虑得少。
朋友老吴的父亲去世后,他的母亲也坚持住在农村。无奈,老吴只得每周五开车回株洲草田村看望母亲,这样一直坚持了两年多。后来,老母亲心疼儿子来回奔波,才答应跟他来到长沙。
我不会开车,而且回家路途比老吴远很多,坚持每周回去不现实,但逢年过节,必定要回老家看望父亲。到家后,给父亲做几顿热饭,和他唠几句家常,或带他去亲戚家串串门,他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其实,作为儿女,父母健康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看着父亲八十多岁还能行动自如,甚慰。
再就是看山、看海。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山水之美,美在变化,美在气象万千。看山水之美,比赏画听琴更令人放松和愉悦,熏陶也是潜移默化的。
为了这份熏陶,春天时,我去了浏阳大围山,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和孩子们灿烂的笑颜,至今萦绕在脑海;夏天时,去了周洛大峡谷,峡谷里清凉的风、高悬的瀑布,以及摸鱼捉虾的画面,依然清晰可见;秋天时,去了南山牧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阔,策马奔驰的畅快,仿佛就在昨天;冬天,去了趟黑麋峰,山顶上雾凇皑皑、冰挂晶莹,仿佛置身童话世界。
去年暑假,女儿说想去看海,于是我带着几个小孩,坐高铁,住酒店,在人海中左冲右突。虽然只在鼓浪屿玩了两天,可那柔软细腻的海滩、扬帆出海的豪迈,成了女儿作文中最绚烂的一笔,被老师用波纹线标了又标,甚值。
最后是看展、看见和看淡。
2023年年初,我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看12场展览。可没想到,一年下来,竟远超这个数,5次历史文化展、6次书法绘画展、3次摄影展、2次花卉展,以及2次玉石、珍珠展,合计18次。而且,看展不只在湖南,还有河南、福建等地。我总觉得,展览是社会变迁的备忘录,能够通过看展而增信、增智,甚美。
时间的车轮轰轰隆隆驶过,看着看着,一年时间就这样过去了。这一年,细细想来,我看见过人性的光芒和美好,也看见过些许哀伤和悲凉,对于美好,我谨记,对于不美好,我看淡。因为,放眼看趋势,肯定一天比一天好。
(作者供职于五凌电力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