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科技·装备

中国能源报 2023年12月11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我国碳足迹数据库建设提速

■本报记者 李丽旻 《 中国能源报 》( 2023年12月11日   第 12 版)

  近日,由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牵头、国内外3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发起组织的“天工计划”获得最新进展,其第一阶段成果——碳足迹核算生命周期评价数据库正式发布。

  随着我国逐步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本土碳足迹数据库的设计建设也不断提速。在业界看来,本土碳足迹数据库的建设将为我国工业产品实现碳足迹管理、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支持。

  首个本土单元过程数据库问世

  作为该数据库开发的牵头人之一、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碳中和讲席教授徐明指出,碳足迹核算包含产品从资源开采到处理处置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而进行全生命周期评价的关键是数据,能够表征我国各行业现状的数据是建立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重中之重。“天工计划”此次发布的数据库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能化、标准化、开放透明的生命周期评价体系,能够为我国乃至全球产品提供碳足迹管理服务,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技术、工具和数据基础。这也是我国首个开放透明生命周期单元过程数据库。

  “天工LCA数据库”由天工社区150余个行业专家联合构建,涵盖55个行业、4000多组单元过程的70000多条公开数据。

  据了解,产品碳足迹属于碳排放核算的一种,在各国推进减碳目标的大背景下,产品碳足迹管理已经成为全球热点。近年来,一些国家逐步建立起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评价和认证制度,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也将产品碳足迹纳入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要求。

  本土数据库建设势在必行

  面对国内“双碳”目标以及国际市场环境变化,业界普遍认为,完善产品碳足迹管理、建设本土数据库已是推动实现“双碳”目标、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资源与环境业务部气候应对处处长木其坚指出,碳足迹管理不仅能够刺激消费侧自主选择降碳,还有助于传导供应链的绿色低碳转型诉求,更有利于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不过,徐明坦言,目前,我国产品碳足迹的全生命周期评价主要应用欧美企业发布的商业数据库,无法追溯和验证数据来源。“在本土数据库相对缺乏的情况下,我国企业只能被动接受无法表征我国先进生产技术、过时、不公平的数据。”徐明说,“更有很多数据库没有动力去更新,甚至还在使用十多年前的数据来源,无法满足当下各行业需要。”

  为此,业界普遍认为,因地制宜地建立本土产品碳足迹数据库迫在眉睫。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王玉涛表示,天工数据库的发布将帮助企业更加准确核算产品碳足迹和价值链排放,识别产品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减排潜力,并指导企业开展低碳工艺改造,帮助企业构建绿色低碳供应链。

  各行业碳足迹数据库建设提速

  为加快提升我国重点产品碳足迹管理水平,今年11月,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明确了“加强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建设”“提升数据质量”“推动碳足迹国际衔接与互认”等重点任务,设定了在2030年实现主要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和碳标识得到国际广泛认可的目标。

  诸多因素引导下,我国本土碳足迹数据库建设正在提速。木其坚表示,当前,我国碳足迹管理数据库的建设主要是企业自主、市场导向,后续很可能会有多个行业性乃至专用供应链等专业数据库接连问世,这些数据库的建设都能为我国碳足迹管理体系添砖加瓦。

  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指出,世界经济将从能源的资源依赖型走向能源的技术依赖型,而中国是全球工业体系最全的国家之一,在建设产品碳管理数据库的过程中更应厘清“碳账本”。建议中国研究机构与企业谨慎选取数据,不能迷信国际方法,应根据中国本土情况进行研究,结合中国国情探索碳足迹管理系统建设。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常务理事、能源综合系统专委会副主任李鹏建议,为进一步提高碳排放数据公信力,可利用基于区块链、可信计算等数字化技术的科学方法,从技术上解决绿色能源信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