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两年,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等因素导致国际能源市场剧烈动荡,油气价格大幅上涨,能源安全重新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公共议题之一。然而,在能源转型持续加速的大环境下,传统能源投资锐减导致未来一段时期供应缺口隐现,协调好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之间的平衡,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多种超预期因素相互叠加,我国能源行业处于全面深化转型时期。整体看,能源安全面临许多风险和挑战,同时对推动绿色转型提出诸多新要求。”
“未来的能源格局图景,应该是更多不同能源和体系的融合。”
“我们应该寻求一个更普遍、更通用的能源转型合作模式。”
在9月27-28日召开的第11届全球能源安全智库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如何统筹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展开讨论。
能源安全非孤立的安全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执行董事余国指出,新形势下的能源安全问题需要处理好各种关系。“整体和局部、安全和发展、合作与竞争、短期和长期,这些关系不容忽略,亟需平衡。比如,化石能源生产最大特征是分布不均匀,这种特点导致利益格局不均衡,进而催生出诸多安全问题。”
《中国能源报》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在全球能源供需区域性分布不均衡背景下,能源安全并非孤立的安全,需要坚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实现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维护各国的共同安全。同时,能源安全是保障发展的前提,发展是解决安全问题的手段,受可再生能源天然禀赋和技术水平制约,需要正确认识化石能源在安全保证中的基础性作用。在加大化石能源产能保证和清洁化利用投资的同时,应着力突破新能源安全高效发展的技术瓶颈。
余国认为,处理好合作和竞争的关系才能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地缘政治冲突是全球发展和安全的最大威胁。此外,气候变化危机是全球的共同挑战,各国需加强政策协调,既要立足各自国情合理安排转型节奏,统筹能源发展规划,又要避免将气候问题转化成新能源产业壁垒。
多种能源融合构筑未来体系
未来的能源系统应该是不同能源资源的融合和互补,尤其是可再生能源和化石燃料。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能源安全与新能源安全研究室主任、全球能源安全智库论坛秘书长刘强认为,未来这两个领域可以深度融合。“无论是海上油气田和海上风电的融合,还是炼化部门、钢铁厂与零碳电力系统的融合,中国的能源转型方案应该是一个结合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尤其是传统能源清洁化加节能共同组成的能源图景。”
中电联党委书记、常务副理事长杨昆则表示,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应按照先立后破原则,推进“沙戈荒”地区重点大型风光基地建设,同时做好分布式能源系统建设,因地制宜开发水电,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统筹源网合储发展。
不过,新能源能否成为解决能源危机的金钥匙仍值得探讨。余国指出,未来的能源系统以电力为主导,电力大规模建设需要的关键矿产物质就是铜,但全球范围内铜缺口十分明显。新能源建设所需要的其他矿产资源,如锂、钴、镍等也存在缺口,而且这些矿产资源生产高度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这种不均衡将给新能源产业扩张带来隐患。
当前国际形势下合作尤为重要
“气候变化、能源资源与供应链安全、地缘冲突等问题日益突出,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仍然对能源高度依赖,能源转型与国际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昌林表示。
当前,世界经济脆弱性更加突出,逆全球化思潮的负面效应日渐显现,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更加关注传统安全,新的国际形势也需要更紧密的合作。“绿色转型问题整体方向不变,需要所有国家的积极参与。”国际能源转型学会会长、国际能源论坛原秘书长孙贤胜表示,“特别是发达国家,应该承担重要作用,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能源缺乏问题。”
对于中国所发挥的作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我国持续全方位加强能源国际合作,构建开放供应的能源合作新格局,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开放,倡导建立“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搭建6个区域能源合作平台,推动建立全球清洁能源合作伙伴关系,为稳定推动全球清洁能源转型、保障全球能源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