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科技·装备

中国能源报 2023年09月11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中以低碳合作聚焦技术创新

■本报记者 王林 《 中国能源报 》( 2023年09月11日   第 16 版)

  “在全球经济不断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依赖型转换的时代,科技创新、技术革命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也是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手段。”9月5日,国家发改委原副秘书长、中国气候谈判首席代表苏伟在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以色列碳中和与能源转型技术创新论坛”上表示。作为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边会之一,本次论坛围绕中以两国清洁能源技术创新与低碳转型发展机遇展开,旨在加强中以双边低碳务实合作。

  低碳转型方向高度契合

  苏伟指出,中国和以色列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和行动目标高度契合,深化中以低碳技术创新领域的交流合作,不仅有助于两国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对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根据国际能源署报告,目前,全球范围内,有超过一半支撑碳中和目标实现的绿色低碳技术没有实现商业化,需要持续投入更多科技创新资源。

  “绿色低碳技术支撑作用有待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市场发育度有待提升,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产学研用’协同机制还存在堵点,市场应用转化效率还有很大差距。”苏伟坦言,“科技创新、技术进步需要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世界各国在低碳技术研发和产业链条上各有所长,通过交流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通过合作可以实现资源互济和优势互补,形成攻关合力。”

  以色列驻华大使馆商务公使衔参赞海约亚(Yoav Haimi)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过去30年,(中以)各个方面合作不断增加,技术创新合作已经成为两国蓬勃发展的双边关系的主要支柱之一。”

  技术创新合作互补性强

  据了解,多年来,中以两国在科技创新、能源和投资等领域都保持着密切交流。2017年,中以两国宣布建立创新全面伙伴关系,创新合作成为中以关系的亮点和助推器,两国已经建立政府间的经济技术合作机制和创新合作联委会机制,为两国相关领域合作提供了重要的机制性平台。

  事实上,中以科技合作互补性很强,以色列科技企业在低碳前沿技术领域可以为中国能源转型提供技术解决方案,而中国的市场规模也可以为以色列科技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重要机遇。

  海约亚表示:“在经济发展、技术创新等方面,两国拥有互利互惠的巨大潜力,创新合作覆盖领域广泛,包括智能制造、环境保护技术、电信和移动技术等。以色列近年来新能源发展迅猛,已拥有100多家较成熟新能源技术企业,涉及‘风光’、氢能、地热能、波浪能等领域。”

  另据中国以色列商会会长悠福(Yuval Ben Sadeh)介绍,在脱碳技术领域,以色列有230家初创企业。在环境解决方案领域,如废水处理利用、固体废物处理、可持续制造等,以色列有700多家初创企业。“这些初创企业都寻求在技术上取得突破,中国无疑是互利双赢的合作伙伴。”

  新能源技术合作潜力足

  “在中国,我看到,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等相关基础设施无处不在。”悠福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清洁能源产业尤其是光伏发电遥遥领先,风电发展也取得长足进步。”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以来,中国电动汽车品牌持续走红以色列。根据以色列汽车进口商协会的数据,今年1至5月,比亚迪成为以色列最畅销电动汽车品牌,5个月内在以共销售8497辆电动汽车。第二大畅销电动汽车品牌吉利同样来自中国,1至5月在以销售4091辆电动汽车。对此,悠福直言,中以两国在包括电动汽车在内的新能源技术创新领域拥有广阔合作空间。

  落基山研究所交通、氢能和技术创新项目高级咨询师谭光瑀表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电动汽车电池生产国和消费国,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电动汽车电池,在技术性能以及经济性上都还有较大提升空间,预计到2025年,锂离子电池完全有能力在多种应用场景下与传统燃油车实现平价替代。

  “长期看来,通过布局超前投资策略以及更多维度、全方位政策支持,加之拓展更广泛合作,可以引导整个动力电池市场以及新能源汽车市场步入更加良性的发展方向。”谭光瑀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