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气十条’等政策的实施,我国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迅速下降。全国一次PM2.5、SO2、NOx排放量已分别于2006年、2006年和2012年达到峰值,2020年排放量相较峰值分别下降53%、77%和32%。但VOCs的减排是过去大气污染防治的薄弱环节,排放量长期居高难下,2018年以来VOCs排放量首次出现拐点,但下降幅度较小。”在近日举行的2023年北京国际大都市清洁空气与气候行动论坛——VOCs监测、评价与治理分论坛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胡京南指出。
作为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环境服务领域的重要活动之一,本次论坛以“创新引领降碳减污”为主题,探讨大气污染治理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管理机制和治理技术创新。多位与会专家指出,未来要进一步推动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协同治理、本地和区域协同治理。
■■ 防控成效初显
生态环境部通报的2022年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显示,2022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6.5%,同比下降1.0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2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3%;SO2平均浓度为9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同比持平;NO2平均浓度为2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7%。
以京津冀地区较为突出的臭氧污染为例,在胡京南看来,近年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臭氧污染防控成效已初步显现。“从区域层面看,当气候条件有利时,臭氧浓度降幅超过气象条件影响;当气象条件不利时,臭氧浓度增幅较气象转差程度偏小。针对每年臭氧污染突出的6月,综合污染排放、气象条件和环境监测数据分析显示,2023年6月较2019年同期,前体物减排对区域臭氧污染改善的贡献可达五成;基于统计模型评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6月气象标准化后的臭氧浓度在2019—2023年期间呈降低态势。”
VOCs是挥发性有机物。据了解,当前我国大气污染防控的重点在PM2.5和臭氧污染的协同控制上,对PM2.5和臭氧的主要前体物NOx和VOCs的防控至关重要。
“NOx和VOCs等前体物减排,减缓了不利气象条件下的污染累积,降低了臭氧污染峰值。”胡京南表示,“2019—2023年上半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NOx排放减少了20%,主要来自产业结构调整、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以及老旧机动车淘汰等;区域人为源VOCs排放减少了11%,主要来自工业治理、产业结构升级和老旧机动车淘汰,低VOCs原辅材料替代等。前体物排放的削减使臭氧污染累积速率下降,实现削峰。”
■■ 仍是薄弱环节
自2010年国家9部委首次将VOCs列为重点控制污染物以来,我国对VOCs的治理一直在不断探索。多位与会人士指出,近年来我国VOCs治理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排放量的下降速度相对较慢,目前仍是大气污染治理的薄弱环节。
据了解,制造业是VOCs的主要排放行业,其中溶剂使用源贡献最大,其次为石化化工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对VOCs贡献第二大的行业,其中汽油车排放贡献占比最大。
“近年来溶剂使用需求增加,但控制措施相对有限,导致甲苯、二甲苯等芳香烃排放依然处于高位。由于民用生物燃料的使用和汽车尾气减少,乙烯、乙炔排放量下降。”胡京南指出,“当前VOCs排放控制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工业涂装和包装印刷行业源头替代料较低,治理设施简易低效,石化化工行业废气收集效率不足、末端治理设施运行效果差、企业管理不规范、工艺废气直排等。”
在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书肖看来:“我们在VOCs治理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形成涵盖主要行业的VOCs排放标准体系,这使得颗粒态、低挥发性的有机物排放量下降了大概50%左右。但是对中等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关注度不够,需要进一步探索。”
王书肖进一步指出:“在碳中和目标下,能源结构加速调整,涉及到燃烧源的VOCs排放会得到显著控制,但这个措施并不能减少所有VOCs的排放。我们的研究表明,通过能源结构调整大概可以降低40%—50%左右的VOCs排放,但是对于溶剂使用等源的VOCs减排效果非常有限,今后需要加强监测和控制。”
■■ 推动协同治理减排
针对当前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现状,如何进一步深入减排,推动城市空气质量进一步提高?
胡京南指出:“从总体策略上看,一是强化季节性调控,强化季节性调控,切实落实国家和各省市管控措施,加大NOx和VOCs减排力度;二是加强区域联动,臭氧污染的区域性特征较PM2.5更为明显,本地减排对削减区域污染水平效果有限,需要进一步加强区域联防联控,推动区域协同治理,削减区域臭氧污染浓度峰值。”
针对人为源VOCs的治理,胡京南建议突出活性物种排放控制,强化排放源治理监督。“工业涂装、建筑涂料等溶剂使用行业是芳香烃和含氧有机物的重要排放源,下一步应持续提升低原辅材料源头替代率、治理设施收集率、投运率、去除率,推进简易低效治理设施升级改造。石化化工等行业是烯烃和芳香烃的重要排放源,应重点强化废气达标排放监管,安装适配于工艺过程的治理设施。”
在能源基金会环境管理项目主任刘欣看来,深度低碳能源转型是实现协同目标的关键。“通过实施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的基础上,使全国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较当前水平下降至少1/3,推动全国PM2.5年均浓度和臭氧浓度年评价值分别下降至25微克/立方米和130微克/立方米左右,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比例提升至80%以上。到2060年全国实现碳中和时,PM2.5年均浓度和臭氧浓度年评价值有望降至10微克/立方米和100微克/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