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稻上岸,秋风送爽,采菱的季节到了。
菱是水生植物,一般种在池塘里,池塘水浅、肥足,水太深不利于生长。菱的种植方法很简单,只需在池塘里均匀地撒一些种菱即可,如果是隔年菱塘,连种菱都不用撒,成熟后自然掉落的老菱是最好的种菱。
从小生长在湖乡,一出门便是池塘。每年清明前后,菱开始发芽,而后钻出水面,展开一张张嫩叶,起初在水面上只有散落的几簇,慢慢地就胀满了池塘,挤挤挨挨,遮掩了整个水面。六七月,菱陆陆续续开花,白里带黄的小花在叶与叶之间的缝隙中钻出水面,密密麻麻,煞是好看。走近池塘,一股清香扑面而来。
轻轻拎起一簇菱叶,水灵灵的菱角如刀枪附在青绿色的叶下,弯弯的角,带着湿润水汽。咬开,红壳白肉十分脆甜,糅合着池水清凉的菱汁在嘴中弥漫,舌尖仿佛陷入一片鲜美的沼泽中。
姑娘们欢笑、嬉闹着,把采菱船停在菱盘繁茂的地方,侧倾身子,坐到船舷的同一边,让船微微倾斜,紧贴水面。一双双纤手掀起碧绿的菱盘,她们纷纷乐开了花:“这么大的菱盘,该有多少红菱啊。”
刚出水的红菱,通体红艳,犹如身穿红衫的采菱姑娘,又似少女双颊云霞般的胭脂。采菱姑娘拿起一个刚采摘的菱角,剥去殷红的壳衣,露出白嫩的菱肉,吃在嘴里,唇齿盈香。
菱角历来为文人墨客吟咏。南朝鲍照留有《采菱歌》:“箫弄澄湖北,菱歌清汉南。”唐代曹唐云写过:“宫殿寂寞人不见,碧花菱角满潭秋。”北宋梅尧臣这样描绘:“野蜂吃水沫,舟子剥菱黄。”南宋陆游也说:“尽日醉醒菱唱里,邻家来往竹荫中。”
小时候,我常到乡下外婆家和大人们一起划着小舟,飘荡在菱塘里,拨开丛丛茂密的菱叶,采摘一个个藏在水下的红菱。那时,乡下有个俗规,摘来的老菱必在黄昏时烧来吃,且要分食邻里。阵阵菱香飘向隔壁邻里,喜事一般挨家挨户传递,大人携着小孩喜滋滋围桌共享。若遇邻居不在,则用蓝花大碗盛着,第二天由小孩送去。流传的乡谣说:“池里绳子隔归隔,菱角采回不分家。”这种分享菱角的风俗,说明乡情淳朴,邻里和睦友善。
菱角可附壳煮食,粉甜可口,生吃要选嫩的,因为好剥皮。嫩菱肉清甜多汁,宜生吃也适合小炒,老熟的适合红烧或煨,但老菱米也有晒干的,怎么吃都可以。每一颗菱米的获得都不易,必须用锋利的菱刀砍削。初学砍菱者半天才砍一颗,菱米也伤痕累累,而手巧之人砍出来的菱米棱角分明,一晚上砍二十斤不成问题。
母亲是砍菱高手。豆油灯下,满屋菱香,母亲侧身坐在长条板凳上,一边是一筐白天采的菱角,一边是只大麻姑篮。只见她拈起一个菱角置于板凳上,左右各切一刀,轻轻一旋,一颗菱米胎皮不损弹到入篮中。
如今,我定居南方小城,几乎吃不到新鲜菱角,买来菱角后,常常努力用舌尖寻觅儿时的感觉,总不免心生怅然。
眼下,又是菱角飘香的时节,多想寻一处田园,划一叶小舟,采一篮菱角,尝尝记忆中的出水鲜啊。
(作者供职于广西钟山县园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