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新能源汽车

中国能源报 2023年08月21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自主品牌征战新能源汽车高端市场

■本报记者 杨梓 《 中国能源报 》( 2023年08月21日   第 12 版)

  中汽协的数据显示,今年1-7月,新能源乘用车中高端市场增量明显,售价在35-40万元的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长高达175.3%,至58.1万辆,销量同比增幅远超其他价格区间新能源车。

  随着近期多款新能源高端车型的上市与终端市场的热情反馈,自主品牌靠新能源汽车向高端市场进军之路越走越宽。不过,业内人士提醒,自主品牌车企在探寻高端之路的过程中更要注重用户需求,避免多余功能堆砌。

  ■■ 市场需求向好

  对于为何今年前7个月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量明显,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独立研究者曹广平认为:“新能源车高端市场消费者对价格并不敏感,所以在经济调整时期,购买力依然强劲,也就保证了这类车型增购、换购的基础。同时,高端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乘用车拥有部分超越燃油车的性能,包括静谧性、加速性、操控性以及普遍增加的智能网联功能,吸引了原本想购买高端油车的一大部分消费者。此外,目前高端智能电动车型的供给充足丰富,新旧势力普遍都开始推出高端产品。”

  正如受访人士所言,目前新能源车高端优质产品供给正在增多。今年4月,岚图首款轿车追光正式上市,新车推出3款车型,售价区间为32.29-43.29万元;5月,基于蔚来最新的NT 2.0平台打造的全新蔚来ES6 正式上市,目前售价为33.8-49.6万元;7月,主攻豪华电动车的腾势N7正式交付,新车定位智能豪华猎跑SUV,售价区间为30.18-37.98万元……华泰证券的研报指出,随着自主品牌在技术体系、渠道服务等领域的不断提升,产品力的持续强化,自主新能源的高端化产品市场竞争力将进一步加强。

  与此同时,随着汽车出口量的持续攀升,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产品价格也呈现“向上走”的趋势。根据海关数据显示,我国纯电动乘用车出口均价已由2018年的0.08万美元/辆,一路上涨至2022年的2.12万美元/辆。

  与高端市场情况相反,低端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已呈现负增长。中汽协的数据显示,8万元以下、8万元-10万元两个价格区间销量同比增速分别为-29.3%、-18.6%。知萌资讯创始人兼CEO肖明超认为:“消费者对自主品牌的信心与支持度、认可度都在进一步提升,目前在促消费的背景下,其实也激发了不少消费者对于更高品质的新能源产品的巨大需求。”

  ■■ 与豪华车企正面竞争

  “我国消费者对高端新能源车型的偏好,一般倾向于大空间、炫外观和高性能等,而纯电动车正好以体积更小的电动机取代了传统发动机,所以在内部空间、外形变化上也就有了更大的富余度,电车在瞬时动力性能上超越油车也是其优势。”曹广平认为。

  在燃油车领域,高端市场绝大部分市场份额被外资、合资车企占据,自主车企普遍发力高端市场失利。目前,高端纯电动车型竞争颇为激烈,自主品牌与外资品牌形成对峙。

  “豪华车的成本比廉价车约高出3-5万元,而售价比廉价车贵1倍以上,一旦车企在高端市场站住脚,将大幅提升毛利率和净利率。”华泰证券的研报指出,从高端化策略来看,国内新能源车企在切入高端市场时,选择率先从汽车的智能化配置入手,与传统燃油车豪华品牌打出差异化,并且其智能属性已经获得消费者的充分认可。

  “从全球范围来看,BBA等企业在电动化方面也正持续发力,我国新能源高端车型优异的智能化体验导致很多消费者一旦选择新能源车就再也不会去选择燃油车。”肖明超认为,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更好把品牌价值与文化进行深度建设夯实,对于打造高端市场新能源汽车产品力至关重要。“车企征战高端市场更应思考如何满足更用户需求,即怎样更好增加用户粘性并为不同圈层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还要关注当下车辆出行应用场景的比拼,毕竟场景也能给产品本身增加新的消费意义。”

  ■■ 高端并非“堆料”

  在智能新能源汽车赛道上,自主品牌车企实现换道超车,尤其在车辆智能化水平与服务不断提升的情况下,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竞争力越来越强。但值得注意的是,高端化不只是产品定价的提升,挺进高端市场也并非一味进行智能化功能堆砌,紧紧贴合用户需求、提供优质产品才能在新能源高端市场立足。

  “不可否认部分高端品牌新能源车型有堆配置的嫌疑,为了能在高端市场以较强的功能性超越燃油车,这就要求新能源高端车型必须创新配置。”曹广平认为,在前瞻性的先进技术、硬件预埋以及后期智能化升级方面,高端智能车型的竞争将会白热化。“只完成基本的电动化,对于高端车型来说是会落后的。大量的智能化、电动化等的创新,是高端车型持续进化的必然选择。”

  “竞争力的提升不是在一些‘你有我也有’的功能上停留,更重要的是重新了解用户需求体验并重新进行服务设计。但能否真正了解用户,取决于企业对于当前用户需求的观察能力,尤其是对于体验细节的关注。”肖明超认为,在同等功能同等智能化水平情况下,消费者一定会选择有惊喜体验的产品,所以产品要以用户为导向,并贯穿在整个产品设计中,企业则要思考产品提供的智能化功能否真正解决用户的刚性需求。“刚性需求是用户在整个汽车驾驶过程中真正需要的智能化交互和智能化服务。目前部分车企推出了一些噱头功能,从短期来讲都是伪需求。在新能源汽车时代,车企要注重提升出行的智能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