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9日,2023第二届上海国际充电桩及换电站展览会在上海汽车会展中心顺利举办,超500家充电桩、换电站、光储充、储能、换电柜、配件、电池、装备等企业参展。7日早上9点,前来参展人群已在上海汽车会展中心门口排出百米长。展馆内部,人群也早已摩肩接踵。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充电桩行业成为“香饽饽”。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充电桩相关企业近34.5万余家,其中2022年新增注册企业10万余家,新增注册企业增速47.2%
清华大学教授陈全世在展会上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充电桩涌入的大批新玩家,为市场增添不少活力,其中还有大量其他领域的头部企业陆续入局,为促进充电桩产品向更高质量发展带来新动能。”
■■ 知名企业纷纷入局
“行业竞争太激烈了!”这是《中国能源报》记者在展会中听到频次最高的感叹。充换电行业的竞争,不仅体现在入局企业数量多,还体现在充电桩价格上。
有业内人士向《中国能源报》记者透露,目前国内市场上大部分充电桩的差别非常小,导致企业间低价竞争现象屡见不鲜,绝大部分企业都挣不到钱。“今天一家企业可以报出一个低价,明天就会有更低的价格出现,竞争十分激烈。”
业内普遍认为,充电桩市场已然成为一片“红海”。但在巨大市场机遇下,新增注册企业仍在持续增长。今年一季度新增充电桩相关企业2.6万余家,与2022年同期相比,上涨33.4%。
《中国能源报》记者在展会中还发现华为、公牛、壳牌等知名企业身影。陈全世认为,行业正需要这些大型企业入局,以此提高整个行业的制造质量与水平。“头部企业有自身的产业实力和其他业务作为基础,能更好为充电桩行业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充电桩市场的发展趋势并非寡头垄断市场,而是极度分散,需要企业共同发展。”能链智电副总裁于翔向《中国能源报》记者分析,“事实上,在能源领域尤其是交通能源很少会出现寡头。比如我国成品油市场,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可以独占超过30%的市场份额。”
“当前充电桩领域还尚未形成全球性知名品牌,对于我们这类企业来说是个机会。”博格华纳摩斯系统副总裁兼亚洲区总经理王蓓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对于此前一直从事汽车动力系统的博格华纳来说,收购正是加速企业新能源转型的捷径。“今年我们收购了湖北追日电气充电及电气化业务,今后可凭借中国的成本优势,以及博格华纳原有全球布局,提高国产充电桩的全球影响力。”
■■ 打造优质充电体验是趋势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氛围中,充电桩行业技术与服务也迎来新发展。《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到,不少创新是为升级车主充电体验。例如,在补能方式上,展会上超大功率的无线充电设备令人耳目一新。电车充电只需停放在充电位上,不需要司机精准矫正车辆位置,底部的充电面板就可自动跟踪对准。
《中国能源报》记者梳理发现,当前国内已有中兴新能源、有感科技、万安科技等几家企业正在推进低功率(11kW)无线充电系统发展。其中,一汽红旗E-HS9车型也已选装万安科技的11kW无线充电系统产品。
爻新科技创始人李建廷向《中国能源报》记者介绍:“当前公司打造的无线超充设备(最大600kW),赋能电动汽车低成本、超快速、自动化充电,使得车辆无线充电时间与插枪超充时间一致,解决此前无线充电慢、插枪超充操作繁琐、换电方式成本高等问题,同时,无线充电的补能方式由于没有导体裸露,避免了有线插枪的高电压触电隐患。无线超充作为一种新型补能方式,将给用户带来更快、更安全、更便捷的电动汽车充电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无线充电的产品标准及测试规范也正在编制过程中。今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无线充电(电力传输)设备无线电管理暂行规定》,明确了产品的准入、可用频率等相关标准,将于2024年9月1日起实施,这为无线充电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于此类技术创新,陈全世表示:“研究问题可以开拓思维、脑洞大开,但要将研究成果真正用于实践,还需要注意安全性、方便性、经济性、环保四大原则。”
此外,在充电配套服务上,不少展台均展示了自家企业的服务平台。例如,为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便捷性,能链智电推出自主研发的自动充电机器人,汇集深度学习、5G与V2X、SLAM等底层技术,车主只需在手机端一键下单,充电机器人就能实现自动寻车、精准停靠、机械臂自动插枪充电、自动驶离、自动归位补能等一系列功能,弥补了固定充电桩受制于车位、空间限制的短板,助力车主随时随地补能。总体来看,当前电动汽车充电服务行业正在从“重建设”向“重服务”“重运营”阶段转变。
■■ 行业需加快标准建设
接下来,充电桩行业该如何健康、有序发展?
于翔提醒,虽然目前整个充电桩行业发展趋势向好,技术体系也趋于完善,但仍然缺乏完善的标准。“例如,现在行业应用的中电联2015版国标,更多规定在软件侧和协议侧,充电枪的插口统一性等,但对内部物理元器件要求、软件协议中的细致要求希望能进一步完善。”
陈全世对新玩家或观望者也提出建议,虽然充电桩行业当前如此火爆,但新进企业入局前还需慎重,不要盲目追热点,是否转型要根据自身实力决定。“充电桩领域是一块可口‘蛋糕’,惹人垂涎,但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新进企业一定要量力而行。只有踏踏实实做技术,不断提升实力,才能经得住市场的检验。”
跨界到充电模块领域某企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面对行业激烈竞争的现状,不少新进企业开辟新路径,以提升技术水平的方式进行差异化竞争,以此发掘新的盈利点。“刚进入充电赛道初期,我们也想尝试做20千瓦的充电桩,但竞争太激烈,打价格战没利润,只能向40千瓦级以上的高附加值产品迈进。技术积累注定是一段漫长且艰辛的道路,要坚定信念。与此同时,高质量人才一度十分紧缺,期待今后能有相关人才的培育制度,壮大人才队伍,为行业技术创新提供源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