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由中国能源报、中国能源研究会联合主办的2023中国能源产业发展年会在京成功举办。年会同期举办“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破与立”圆桌对话,由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孙正运主持。以下为对话内容发言整理: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区副总裁熊亦晖:
新型能源体系需数字化手段提升运行效率
新型能源体系的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四新”:第一是能源结构发生大变化,新能源将成为发电主体;第二是大量新型电力电子设备出现,新能源的技术与设备从业者需努力适应;第三是新型数字化技术与新能源系统的结合,以及如何跨越信息化形成真正的数字化能力;第四是新是新业态,未来的能源是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直供电、微电网会带来大量新业态的发展。
“四新”离不开数字化,华为在5G、计算、数字化方面具备的能力如何与电力电子深度融合?
第一个场景是大基地新能源,这些大基地通常占地几十平方公里,组件数量巨大,但维护人员却很少,如何通过数字化能力提高其安全运行和系统发电效率?可以往数字孪生方向走。影响电站发电效率的因素很多,表现为系统内部的组件、电缆、逆变器,外部因素的天气、沙尘、电网本身。
第二个场景是集中式和分布式,尤其是城市电力负荷侧更多地变为既是能源消费者也是生产者,这对电网平衡和管理的挑战非常大。华为目前在构想和实践打造城市能源智能体,将所有分布式能源包括微电网、新业态、虚拟电厂等联结在一起,打造城市的能源互联网,真正用数字化手段、智能化手段做到源网荷储互动,助力城市实现低碳、保供,并最高效地实现整个社会用电平衡。
目前,整个能源行业和市场非常活跃,但也带来很多问题。首先是设备的高质量发展问题,比如光伏从集中式到分布式,组件智能判断还未形成强制性标准,这可能会为投资者和屋顶方带来潜在风险。其次是新业态商业模式的闭环,比如强配储能更多花费的是沉默成本,强配储能是否能对电网形成支撑及合理的商业模式。此外,电网侧和消费侧的工商业储能闭环都不同,新业态的商业闭环仍需改进。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庞文杰:
建议在储能行业推动引入半导体化技术
储能发展能否有力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离不开安全和成本两个要素。
目前,储能行业的制造能力、安全控制能力比较低,建议在储能行业推动引入半导体化技术,把储能技术的研发、加工能力提升到纳米级别。
储能研发成本高,产业链都在努力降本。个人认为,2025年储能成本大概0.3元/kWh左右,预计会降到0.2元/kWh左右,经济性会逐渐实现。
◆安徽华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晓华:
新型能源体系建立需要颠覆性技术
新型能源体系包含三个方面,以新能源为主的新能源体系、以新型电力系统为基础的输电和配电的体系,以及以新能源运用为主的消纳体系。
其中卡脖子的环节,第一在于新型电力系统本身,第二是不含任何政策补贴的平价光储,第三是低成本绿氢的大规模使用。
光伏的目标不是平价上网,而是把光伏推成主力能源,这涉及两方面:一是绝对的光伏平价。储能目前比较贵,而行业需要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发电路径,因此要实现光伏的平价;二是绿氢的低成本和大规模应用,绿氢目前的价格为25元/公斤-30元/公斤,灰氢为10元/公斤,光伏若要达到0.1元/kwh以下的发电成本就需要在2025年-2027年应用具有颠覆性技术的产品,以推进新能源体系建立。
◆北京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王永亮:
电力行业转型顶层设计底层设计缺一不可
今年一季度,我国电力装机发生重大变化,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首次超过传统化石能源。抓住新一轮可再生能源发展机遇,京能要充分发挥三大优势:第一是区位优势,借助京津冀协同合作;第二是牢牢抓住产业政策机遇,在所有能源项目上提倡落实节能降碳;第三是抓住煤电灵活性改造契机,深入挖掘存量煤电和增量煤电的负荷调节能力,打好组合拳。
新型电力系统应该有五大特征,第一是绿色低碳,就是提高含绿量,降低含碳量,同时提高含金量。第二是柔性灵活,第三是互动融合,第四是智能高效,第五是安全稳定。
由于政策和区位的特殊性,京能在常规能源领域具有优势。而当下,煤电要关注以下五个方面的转型,这也是新时代煤电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价值取向。
第一,煤电由基础电源向调峰电源转变,最大特征就是发电量越来越少,发电小时数逐年下降;第二,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节能降碳转变;第三,从以热定电向热电耦合转变,负电价出现标志着煤电热电联产机制在未来大概率要向热电耦合转变;第四,是参与市场化竞争;第五,由传统管理向以智能化、数字化为代表的创新管理转变。以往,衡量煤电厂的指标主要在发电量,未来发电厂尤其是煤电厂要向创造产值转变,由提供电量向提供服务转变,为国家大规模消纳新能源提供坚实可靠支撑,总体上实现碳排放下降。
电是既有技术共性又有差异化的特殊商品,我国富煤缺油少气,要坚持煤电油气核水风光各显神通,同频共振。同时,要有顶层设计和底层设计,总量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结合起来。建议在方法论上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规程规范上,呼吁行业标准的突破;另外,还要推崇创新,不能让惯性和路径依赖限制想象力。
◆江苏东港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建彦:
积极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
我国各地域资源禀赋情况差异较大,要因地制宜打造新型电力系统,应将当地现有的风、光、储能资源以及先进的科技与常规电源火电、核电结合起来,实现多样化发展,展现区域资源特色,助力发展区域经济。
连云港徐圩新区增量配电网是国家发改委第一批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之一,也是江苏首批增量配电网改革试点之一,还是国家发改委12个直接联系点项目,项目投资主体是东港能源。截至目前,项目已建成投运4座220千伏变电站,同时配套的30MW和60MW两个地面光伏电站成功接入增量配电网,区域最高负荷已突破98MW。
从总体运营情况评价,徐圩新区增量配电业务改革项目目前运行安全可控在控,经济效益明显,能源品种多样,对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而言具有一定示范意义。
国家发改委明确鼓励区域外新能源项目就近接入,下一步我们将在目前运行基础上进一步打造低碳园区,在能源结构多样性、新能源消纳、区域周边新能源发展等方面进一步谋划发展。结合徐圩新区增量配电网特征,将新能源和储能同步加入规划,打造真正意义上的“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
(本报记者 姚美娇 杨晓冉 仲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