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星辰副刊

中国能源报 2023年05月22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历史回眸

——读《奋楫者先》有感

刘学正 《 中国能源报 》( 2023年05月22日   第 20 版)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在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一大批乡镇企业生根开花,让农民实现了从“种田能手”到“技术工人”的转变。事实上,乡镇企业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奋楫者先》一书聚焦中国乡镇企业发源地之一的无锡,依托大量档案史料和口述资料,客观翔实再现上世纪无锡乡镇企业敢为天下先,创造出“苏南模式”经济奇迹的故事。

  《奋楫者先》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由起步、升腾、磨砺、转型四辑组成,串联起无锡乡镇企业的1956年到2000年。“当天,村子里红旗招展,锣鼓喧天……这个高级社由10个初级社合并组成。”1956年2月12日,无锡的春雷高级合作社成立,随后由47名木匠、拈船匠聚合成立的修船场,拉开了乡镇企业发展的序幕。本书作者感慨,谁也想不到,这家在今天看来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修船场,日后会被公认为“乡镇企业第一家”。

  到了1984年,无锡堰桥的“一包三改”创举犹如石破天惊,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一包”即对所有社队工业企业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三改”即改干部任命制为选聘制,改固定工制为合同工制,改固定工资制为浮动工资制。据记载,当时不到一年,就有全国各地的30多万人前来堰桥取经,堰桥“一包三改”的风靡程度可想而知,它不仅吹响了乡镇企业发展史上改革的嘹亮号角,更极大激发了乡镇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实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乡镇经济发展的“惊人一跃”,千百年来以土地为生的农民从此迎来了一个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崭新时代。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无锡,集体企业发展郁郁葱葱的同时,私营企业开始萌生。《奋楫者先》讲述了无锡航运公司的航船司机许林生辞职“下海”,自主创业的故事。凭着抵债得来的数万元写字板零配件,许林生和全家人将其组装成儿童练习写字用的磁性写字板,然后推着板车销售,每天行走几十里路,跑遍市县所有小学和幼儿园。后来,产品销路逐步打开,生意越做越大。第二年,许林生租用三间房屋,开始对外招收工人,扩大生产规模,并向县工商局申领营业执照。“经办同志说,这在无锡乃至省里尚无先例,要汇报后答复。”许林生回忆,后来县工商局以0001号为他办理私营企业(独资)营业执照,创下无锡乡镇企业史上的又一个第一。

  从起步之初的春雷响起,到升腾时分的异军突起,再到拥抱磨砺的商海弄潮以及勇于转型的喷薄而出,《奋楫者先》以大量案例分析为基础,深度探究乡镇企业发展的密码。“在人头攒动的农贸市场里,普通家庭不断宽裕的手头上,透过高速行驶的列车车窗……作为中国经济奇迹的组成部分,乡村的巨变有目共睹。”作者认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乡镇企业都是极为重要的存在,尤其它在国民经济由计划转向市场的过程中,扮演了探路者的角色。

  产业生机勃勃,乡村迸发活力。站在新起点上回眸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而是为了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诚如作者在结语中写道:“在无锡经济辉煌的长卷上,近代民族工商业、当代乡镇企业已经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期望着新一代的企业、企业家续写无愧于时代的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