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能源保供进入迎峰度冬的关键时期。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进一步强化能源保供稳价,确保春节期间市场供应充足和价格平稳,保障群众温暖过冬。
能源发展事关国计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在2023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明确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能源发展思路,同样强调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有关工作,全力保障能源安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能源保障。
在经历近年来电力吃紧及国际能源市场的剧烈波动之后,能源保供稳价的重要性提升至新高度。从当前的迎峰度冬到未来更长一段时间,在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背景下,如何把握好能源替代节奏和速度,满足各地增长的用能需求,能源行业势必要提前谋划、全力推进。
行业多管齐下 总体平稳有序
新年伊始,内蒙古高原深处,国家能源集团准能集团哈尔乌素露天煤矿电铲轰鸣运转,矿用卡车源源不断向外输送“乌金”,日均产煤量高于8万吨;渤海之滨,河北黄骅港内一派繁忙,一船船煤炭整装待发,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
煤炭在能源保供稳价中勇挑大梁。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煤炭行业多措并举释放先进产能,做到“能采尽采、能产尽产”。2022年,全国煤炭产量和销量实现双增长,总产量约44.5亿吨,同比增长8%,预计全年电煤中长期合同实际兑现量约20亿吨,稳住了电煤供应的基本盘。与此同时,企业千方百计拓宽多元化供给渠道,开辟疆煤出区、蒙煤南下、蒙煤入宁新通道。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以煤炭保能源安全,以煤电保电力稳定,巩固拓展一体化运营核心优势,全力以赴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国家能源集团董事长刘国跃强调,要切实把能源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油气行业全力稳油增气,原油产量重回2亿吨,天然气产量超过2170亿立方米。2022年,华北油田围绕“油气上产、提质增效”工作主线,打好“老区稳产、新区上产”攻坚战,全力以赴稳产量、提产量,油气当量跨越600万吨台阶,创30年来新高;中石化西南石油局聚焦高质量勘探和效益开发,持续加强科技攻关,加快产能建设,年产能首次突破100亿立方米,全年生产天然气84.01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5%。
可再生能源也在保供行动中贡献力量。东北平原,辽宁红沿河核电站核能供暖示范项目已投运供热,惠及当地近2万居民;西南峡谷,白鹤滩水电站全部机组投产发电,我国全面建成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西北大地,源源不断的风光电资源,通过“西电东送”大通道送到东部沿海。
家里暖气够不够热,工厂电力保障能否跟得上——这些都是衡量能源保供稳价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尺。隆冬时节,北京热力集团利用智慧化系统平台,做好热负荷预测和精细化运行调节,保障用户采暖供应质量;曾经历过电网线路覆冰考验的湖南,由国网湖南防灾减灾中心自主研发的主网直流融冰装置已经在全省部署,为主网抗冰保障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据了解,当前,各地区各部门扎实推进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持续深化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为能源保供稳价提供了坚实支撑。
用能需求看涨 面临系列挑战
尽管我国能源供应总体平稳,但供需形势及国际市场环境仍然较为复杂。近段时间,多地部署2023年经济工作,释放扩投资、稳增长的积极信号,这对能源供应保障提出迫切需求。
电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整体回升向好,用电量还会有一个较大的增长。”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辛保安预判,2023年全网紧平衡、局部有缺口、互济能保供。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则认为,煤炭、煤电保供面临较大压力。煤炭与电力价格如果不能及时疏导,今年还是可能出现电力短缺乃至拉闸限电的情况,亟待各方高度关注。
在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袁家海看来,短期内,我国能源电力保供的挑战主要是季节性、区域性供应不足风险加剧,稳价难度加大。能源流通各环节之间存在滞后性,难以实现“即需即产、即产即用”,事先预测也只能作为下一阶段能源工作的指导参考,不能避免能源供需矛盾问题的重复出现。电能可以实现“即发即用”,但由于燃料供应不足、可再生能源“靠天吃饭”,仍会出现短时电力短缺的情况。长期来看,能源电力低碳转型的压力不减,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转型过程中的各种“阵痛”会频繁出现。
林伯强同样认为,我国能源保供稳价的长期挑战在于,随着新能源占比增加,电网稳定性要求与新能源波动性矛盾将愈发凸显,如何保障电力供应稳定是未来能源系统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新能源跃升式发展和季节性高峰负荷猛增对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出更大的挑战,短期内依靠煤电扩张和转型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袁家海进一步表示,能源不仅有社会属性,还具有商品属性。尤其是在后疫情时期,经济恢复对价格波动较为敏感,保供应、稳价格成为当前经济政策的重点。过于强调社会属性,单向控价反而会加重保供负担,廉价的能源难以反映供应的稀缺性,容易助长不合理的能源消费。
针对油气方面,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2023年国际原油价格分析与趋势预测》指出,基于OPEC+维持减产协议,美国原油增产能力有限,制裁导致俄罗斯产量下降。同时,低位库存使原油供给弹性下降。预计2023年,国际原油市场供需偏紧,地缘因素持续扰动,短期也面临较大不确定性。
迎战顶峰用能
打好“组合拳”
尽管面对诸多挑战,但对能源行业而言,保供稳价是一项不折不扣必须完成的重大任务。
保供稳价首先要进一步夯实能源供给,协同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全面推进源网荷储协同发展。具体到行动中,章建华给出了2023年发展“路线图”:推动在建煤矿尽快投产达产,全面增强煤炭安全增产保供的能力和韧性;夯实电力供应保障基础,进一步提升跨省跨区电网错峰支援和余缺互济能力;推进跨省区输电通道规划建设,推动驻马店—武汉、武汉—南昌、张北—胜利、川渝特高压等工程建设;推动油气增产增供,推进西气东输三线中段等重大管道工程和油气储备能力建设,预计原油产量达到2.05亿吨、天然气增产60亿立方米以上。着力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加强风电、太阳能发电建设,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风电装机规模达到4.3亿千瓦左右,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达到4.9亿千瓦左右,水电装机规模达到4.23亿千瓦,核电新增装机289万千瓦。
能源保供稳价并不是单纯地增加能源供给,也要精准施策,重在做好电力、天然气顶峰保供预案。冬季北方地区供暖需要消耗大量的煤炭、燃气和电力,夏季全国大部分地区消暑降温会抬升用电负荷,枯水期的西南地区水电发电能力大减,东部负荷中心本地资源供应不足,都需要针对性地开展能源保供工作。华能集团董事长温枢刚指出,去年前11个月,全社会平均用电量的增速是3.5%,但同期夏季最高负荷增速达到12.3%,这也就揭示了我国进入工业化后期以后,第三产业的用电、居民消费的用电显著增长,需求的尖峰化特点非常明显。下一个阶段,要重点做好应对一些极端天气影响的预案,保证发电设备的状态和质量,做好各项准备。
中央企业是保供稳价的“主力军”,承担了全国90%以上的油气供应,60%以上的电力供应,25%以上的煤炭供应。“能源民企也要积极执行能源供应的社会职责,多点开花,服务终端用能需求。”袁家海对记者表示,民营企业数量庞大、较为分散、力量相对较小,可以借助政策和市场红利,在新能源规模化开发、配售电业务拓展、综合能源系统布局、储能商业化等新兴赛道展现发展活力,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能源保供稳价措施。
发挥价格对能源保供调节作用的同时,还离不开政府的监管。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司长万劲松在国家发改委今年首场新闻发布会上指出,2022年以煤炭为“锚”,千方百计稳定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提出煤炭价格合理区间,明确煤炭领域哄抬价格行为认定标准。完善中长期供气合同机制,保持国内居民用气价格基本稳定。及时释放调控信号,遏制了过度投机炒作。展望2023年,基础能源保障有力,保供稳价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全有信心、有能力继续保持物价总体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