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一线·调查

中国能源报 2023年01月16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河北“煤改气”频现断供风波

■本报记者 渠沛然 朱妍 《 中国能源报 》( 2023年01月16日   第 13 版)

  “整整一个多月,家里频繁停气,有时天天停、有时隔上三四天,白天和晚上都可能停,夜里睡着睡着冻醒了,一摸暖气管子压根不热。停气前没人通知,我们一点准备也没有,但可以确定,不是因为自己没买气才断了。”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河北廊坊大城县望帆场村的苏阿姨说起去年12月的情景,语气中仍满是担忧,“近2周没再停了,但还是担心会有反复。”

  苏阿姨家是从2018-2019年采暖季实施“煤改气”,采用燃气壁挂炉替代原有散煤取暖,这也是河北多地现行的主要供暖方式之一。然而,上述情况不是个例,近期在廊坊、保定、邯郸、邢台、沧州等多地村庄,均有不同程度的断供状况发生,居民采暖因此受到影响。

  记者长期跟踪河北“煤改气”工程发现,自2017年推行大规模改造以来,这些本应造福于民的项目已多次引发争议,天然气供应不足、采暖设备安全隐患多、用户难以承受高成本等问题接连暴露。这一次,症结又在哪儿?

  整体用气有保障,

  河北多地却断供了

  “煤改气”的初衷在于推进清洁取暖,兼顾群众温暖过冬和空气质量改善。河北作为不折不扣的“煤改气”大省,自2017年起实施改造以来,首轮便完成以气代煤231.8万户。经过此后3年的大规模密集推行,直至2020年3月,包括气代煤、电代煤在内,全省覆盖人数突破759万户,其中前者占到80%以上。用户之多也意味着,采暖季一旦出现疏漏,影响范围大、波及广。

  尽管如此,断供还是发生了。“一停气就说在检修,真正原因不得而知,但这个采暖季检修也太频繁了些”“什么时候停气没个准信,白天影响做饭、晚上能把人冻醒”“不是第一次了,天气越冷越没气,打了维修电话也没用,实在没办法……”这是记者在采访固安、河间等地用户时听到的声音。此外,自去年11月中旬以来,接连有用户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栏目反映类似供暖问题。记者查阅发现,“断气”“停气”成为其中的关键词。

  “这不是一户一村的个例,影响范围着实不小。”河北省清洁能源供暖行业协会会长田跃文进一步向记者证实,除了不定期停供,还有地区实行限量购气,家庭用户购买低价气,一次只能充值100、200元,多了不让买。“过去使用的燃煤采暖设备早就拆了,一旦没气,用户难免受冻。”

  供应果真是如此紧张吗?多位受访者认为,实际并非如此。“民生采暖历来都是大事,今冬多部委加快推进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强化居民用气保障力度。多方信息显示,天然气保供形势较好,我认为断供、短供绝不是因为没有气。”田跃文表示。

  数据可以佐证。2022年前三季度,国内天然气增储上产效果持续显现,累计产量达到160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4%。去年11月16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发布会上公开表示,这个供暖季,国内天然气资源供应总体上有保障。实践也证明,直至目前,全国天然气供应没有出现大面积紧缺。换言之,今冬明春总体并不缺气。

  上下游“量价”博弈,

  影响供应保障

  既然不短缺,河北多地为何一再闹气荒?从部分市、县政府给出的官方回复中可见, “全省范围内气源合同量不足,供气量与需求量间存在缺口”是主要原因。

  例如,邢台南宫市委办公室表示:原因主要是中燃公司在全省范围内气源合同量不足,供气量与需求量间存在缺口。邢台柏乡县委表示:入冬以来,由于用气量急剧增加,上游供气公司气源出现供给不足,给居民取暖用气带来了不便。涞水县人民政府明确称,涞水中燃公司上级单位中燃保定经管集团,以签订气量合同中居民气量不足为由,要求各级公司定量供应,以减少自身亏损。

  合同有问题,为何没有未雨绸缪?

  河北一家主力城燃公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采暖季以来用气需求持续上升,省内多地出现民用气供应不足是事实。一方面,地方政府给城燃公司‘煤改气’的气价补贴返还不到位,另一方面主要是城燃公司与上游气源企业之间,因气源采购合同的合同量、气价及气款结算等存在问题,导致合同量不足、气价严重倒挂。公司经营艰难,非常被动,断供也是无奈之举。”

  “今年确实存在天然气合同量低于上年存量的情况,部分城燃企业实际合同量为2021年的80%-90%,而且并未规定需求高峰期的分月度合同量。”气库资讯董事长兼首席信息官黄庆说。“合同就未签够量。”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行业人士也称,合同内气量本就没有签足,气源采购成本又长期超过销售价格,城燃公司更无意愿高价购买LNG这种临时额外用量。“一定时间段内达到用气高峰,补充跟不上,供应自然紧张。”

  博轶咨询总经理杨常新还提到,城燃公司与上游供气企业之间采取“先收后返”的采购方式,待供暖期结束后,再根据当地“煤改气”用户数量,经核定后返还气价差。“这样又产生了新的矛盾。在气价返还过程中,返还量是由上游公司指定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认定,其中对于用户数量往往存在认定偏差,返还款项常常因此而扯皮。购气资金返还周期长、不及时,加上价格倒挂,一边供、一边亏,城燃公司供气主动性不断殆尽。”

  “城燃企业的城市燃气业务可以通过工业用气和商业用气冲抵居民用气价格造成的倒挂。但气化工程需具备规模效应,户均投资成本才能降低。由于农村地区人口密度远远低于城市,工程花费多,用气量却不多。同时还缺乏工商业市场支撑,主要是农村居民用户,一旦居民用气无法顺价涨价,城燃企业将面临成本无法回收的压力。”杨常新说。

  建立长效机制,

  让老百姓真正用得好

  “冬季采暖直接事关百姓生活,无论如何都应该把民生保障放在首位,确保居民用气不出问题。”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郭焦锋看来,决不能因企业行为而影响民生保障。“需要相关主管部门、上下游企业共商机制,明确各方分工,制定监管措施,出台更加清晰、可行的‘煤改气’价格执行政策。尤其是省、市发改部门,要加强落实‘保量保价’合同签订的主体责任,切实理顺气价问题。”

  事实上,河北“煤改气”工程推行5年多来,已多次出现大面积停暖现象,尽管原因各有不同,最终却不得不都由用户“买单”。如何加强保障?多位受访者认为,要解决眼前困局,理顺气价、落实气源是重点。从长远来看,追根溯源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早在‘煤改气’项目刚刚铺开之时,天然气价格较低,企业抢占市场意愿较为强烈。合同气价便宜皆大欢喜,上下游一团和气,涨价了矛盾逐渐显现出来。上游埋怨下游不签合同,没气时候才想要气,下游则抱怨气价贵、负担重,相互指责。”上述行业人士感慨。除了极个别城燃企业表示将加快相关业务规划编制和项目建设外,真正愿意深入农村燃气市场的城燃企业其实非常少,从工程实施之初便埋下隐患。

  清洁取暖一年看成本、三年看质量、五年看维保,而不是改完即可的短期工程。“河北‘煤改气’几乎年年出问题,备受争议,当初的方案设计是否真正合理,回过头来需要总结经验教训。”国家清洁取暖专家组组长赵文瑛强调,完成改造任务只是第一步,后续还有运维、保障等一系列工作,既要追求清洁干净,更要让老百姓用得上、用得好、用得安心且可承受、可持续。“短期来说,地方政府要做好应急预案,一旦发生供应不足,针对突发情况要有临时措施、兜底方案。长期来看,建立长效机制、完善体制机制才能发挥长远效果。坚持先立后破、底线思维,确保‘煤改气’效果真正可持续才是根本之策。”

  恰在截稿的1月13日,国新办举行做好能源保供确保温暖过冬新闻发布会。针对近期部分“煤改气”地区出现的居民天然气限购、断供情况,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表示,任何地方和企业对民生用气不得限购减供,一旦发现此类问题,将严肃追责问责。如果由于气源合同不足,国家将协调增供,如果是其他个性问题,由属地政府一事一议帮助解决。总之,涉及民生用能,绝对不能限购停供。受访的多位河北居民表示,在中央政府的部署下,在各级政府的协调下,相信断供风波最终会得到妥善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