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能源革命

中国能源报 2023年01月09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资讯

《 中国能源报 》( 2023年01月09日   第 09 版)

  新能源成西北地区第一大电源

  本报讯  2022年12月30日,随着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多个光伏电站具备投运条件和并入主网,我国西北电网新能源装机规模达1.57亿千瓦,装机比例提升至45%,标志着西北地区新能源装机规模已超过煤电装机,成为本地区第一大电源。

  国家电网副总工程师王国春说,西北地域广阔,新能源资源条件好,发展潜力大。2002年以来,西北地区新能源装机规模增长了近10倍,相当于建成7座三峡电站。

  统计显示,截至目前,西北地区已累计送出超3000亿千瓦时的绿电,助力中东部地区碳减排超2亿吨。国家电网华东分部交易处处长吴敏说:“近3年来,我们从西北购入新能源电量逐年提升,2022年共购入绿电280亿千瓦时,有效促进了华东区域绿色能源消费,充分体现了绿色能源的环境价值。”    

  王国春说,未来将持续推进沙漠戈壁荒漠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规划,预计“十四五”末,西北地区新能源规模将突破3亿千瓦。(刘彤)

  我国首个全息数字电网在江苏建成

  本报讯  1月5日,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发布消息称,国内首个全息数字电网在江苏建成,通过融合北斗通信、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全面提升电网智慧运检水平,推动我国电力系统加速转型升级。

  据介绍,该虚拟电网覆盖10万公里架空输电线路、28万基输电杆塔及相关地形地貌等数据,是国内首次对亿千瓦级负荷大电网进行三维立体还原和数字化全景呈现,定位精度达到厘米级。

  “平均每一基杆塔设有超20个无人机巡检点位,通过航迹自动规划、一键自主飞行、遇险自动规避等功能,可实现全自动巡检作业。”项目实施单位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姜海波说,全息数字电网相当于给整个江苏电网装上“千里眼”,能让巡检人员足不出户便掌握现场工况,完成每一基杆塔巡检仅需约6分钟,效率比传统人工巡检提高近6倍。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设备部副主任吴强介绍,在该数字电网下,通过人工智能算法进行精确识别,可及时发现指甲盖大小的螺帽裂纹等缺陷。同时,数字电网可高度仿真并预测台风、覆冰等极端情况下的电网运行环境,为细化防灾减灾、灾后恢复预案措施提供参考。(何磊静)

  全球最大煤制天然气单体项目达产

  本报讯  伊犁新天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新天煤化工”)2022年12月30日发布消息称,当日12时38分58秒,该公司2022年煤制天然气产量达20亿立方米,自建成投产以来首次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产量。据悉,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煤制天然气单体项目。

  “20亿立方米天然气,相当于一座600万人口城市一年的民用气量。”新天煤化工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毅说,目前该公司生产的天然气主要通过“西气东输”管线送达中国经济大省浙江,按达产量计算,约占该省年用气量的11%左右。

  据新天煤化工副总工程师曹卫东介绍,煤制天然气是一种清洁能源生产新途径,主要通过加压气化、洗涤净化、合成等步骤将煤制成天然气,实现对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目前,全世界已投产的工业级煤制天然气装置较少,中国的煤制天然气技术已走在世界前列。(王皖)

  全国首个油气开采伴生地热发电项目成功投运

  本报讯  2022年12月30日,由东方电气集团自主设计制造的全国首个油气开采伴生地热发电项目在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中气矿X210井成功投运,源源不断将地热资源转化为绿色电能,标志着东方电气在地热发电领域取得新突破。

  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中气矿X210井日均产气田水600方,井底温度140℃,是中国最强气田排水井。此次新建地热有机工质朗肯循环发电机组基于东方电气有机工质朗肯循环技术进行设计开发,装机规模80千瓦,是全国首个油气开采伴生地热资源发电项目,投运后全年可发电40万千瓦时,减少碳排放超过340吨。

  据介绍,该机组采用沸点低的有机工质,实现了地热低温水热能高效利用;采用电磁轴承透平一体机结构,结构紧凑;采用双层整体撬装设计,实现了整体运输、高效安装。

  东方电气自2018年启动有机工质朗肯循环技术研究,致力于解决装备制造企业如何对大量低品位余热进行有效利用的难题,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具备80-20000千瓦各种功率等级有机工质朗肯循环机组设计制造能力和发电装置成套设计能力,用途覆盖地热、化工余热、烟气余热、水泥窑余热、燃机余热、太阳能光热等多个领域,能实现中低温余热(特别是100℃以下余热)的有效利用。(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