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日前发布的《2023中国能源化工产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预计2030年-2035年达峰,峰值约60.3亿吨标煤,2060年降至约56亿吨标煤。预计我国能源活动相关碳排放量在2030年前达峰,剔除原料用能的固碳部分后,峰值约99亿吨,2060年降至17亿吨,将通过CCUS、碳汇等实现碳中和。
据了解,作为中国石化首次公开发布的能源中长期展望相关成果,《报告》深度聚焦了“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化工产业的发展规律和方向——2022年中国能源化工产业经受住了考验,相关企业积极应对巨大冲击和严峻挑战,持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进入2023年,全球能源发展面临安全风险与低碳转型双重压力,能源化工产业也将处于嬗变、安全、转型交织的艰难阶段,要积极应对多种风险挑战,力争实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高质量发展。
■■ 能源化工产业面临新要求
中国石化总会计师张少峰表示,2023年是迈向“后疫情时代”的过渡之年,全球政治经济形势依然充满不确定性,疫情对我国经济影响有望减弱,我国经济将逐步回归正常轨道,新形势、新任务对能源化工产业提出了新要求。
中国石化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戴宝华表示,未来能源安全问题需长期关注,能源转型过程中的能源安全内涵必将更复杂,传统能源安全问题仍然凸显,新的能源安全问题逐步浮现,要深入分析和加快解决新型能源体系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
“中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只有约30年,试错空间小,在路径选择方面要科学论证,在技术攻关方面要加快步伐,更好贯彻先立后破的原则,同时在能源安全和绿色发展方面都要保留技术冗余能力。”戴宝华指出。
■■ 挑战中寻求高质量发展
过去,中国能源市场呈现出韧性,需求稳步上升,结构持续优化。“2022年能源自主保障能力保持在80%以上,非化石发电装机占总量比例首次达到50%。化石能源供给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非化石能源供给规模持续快速扩张。”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高级专家柯晓明说,“2022年与2016年相比,能源消费强度下降12%,碳排放强度下降16.2%,能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成绩显著,中国能源化工产业在挑战中寻求高质量发展。”
“2023年能源消费预计增速2.8%左右,化石与非化石协力,可有效保障能源供给安全。”柯晓明判断,2023年虽有不确定性,但世界能源转型有望逐步回归常态。“国际油价将在80美元-95美元左右徘徊,处于中高位。全球天然气市场供应变数较大,但恐慌情绪趋弱。”
柯晓明特别指出,聚焦高质量发展和保障能源安全,油气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效果显著,我国陆上、海上常规油气和非常规油气勘探均有突破。
非常规油气具有资源潜力和勘探开发前景,规模效益开发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实施‘七年行动计划’后,石油获得10个10亿吨级特大型发现,天然气获得8个万亿方级大发现。油气储量逆境中保持双增长,油气产量恢复增长率。”柯晓明说,“受能源转型和国内产量增长等因素影响,我国油气对外依存度或将逐步进入平台期,对外依存度后期会有上下波动,但快速增长势头得到抑制。”
■■ 谨防“穿新鞋走老路”
《报告》指出,当前中国油品市场需求发生结构性转变,炼油行业加大优胜劣汰和转型发展,炼油技术围绕增产化工原料和生产特种产品两个方向不断创新,产业政策不断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在大宗石化产品产能日渐过剩的形势下,化工新材料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稳增长还是调结构、保安全的角度都将大力发展。
柯晓明表示,炼油行业呈现外冲击、内调整双重压力,行业也在经历化工原料、特油、船燃和电极焦多方位转型。
“当前,国内石化行业迈向中高端的步伐越来越快,行业发展要注意防止‘穿新鞋走老路’,过度追逐热点项目。”柯晓明提示,“不过,炼油行业将通过配额调整、监管加强等措施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比如消费税监控将实现常态化、齐步走,出口配额也更多考虑避免大进大出。”
在 “双碳”目标背景下,中国炼化行业“十四五”期间面临着石油需求渐近峰值、产品结构变化显著、化工原料需求增长快于成品油等情况。国有炼厂、新兴民营炼厂、传统地炼、中外合资及外商独资企业共同竞争的多元化市场格局已经到来。业内人士认为,今后在竞争主体多元化的格局下,炼化行业将加快供给侧结构调整,深化区域价值链融合,纵向一体化做大和横向扩张做强已成为趋势。
业内人士建议,应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发力高附加值产品,持续加大核心关键技术攻关,突破“卡脖子”技术问题,紧紧围绕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所需的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端石化产品加大研发力度,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