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古龙页岩油的任何一样东西都是创新,我们每走一小步,科学上就是一大步,很多东西都在颠覆石油地质学理论。古龙页岩油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全新领域,因此也面临很多世界级重大技术难题。但相信,通过理论和技术不断突破和创新,古龙页岩油将告别‘非常规’是‘非常贵’的代名词这一概念,未来很值得期待。”在11月30日举行的古龙页岩油高端论坛上,与会院士和专家对大庆油田古龙页岩油(以下简称“古龙页岩油”)作出评价、提出希望。
据记者了解,古龙页岩油的勘探突破不仅带来了勘探思路的新变化,展现了我国陆相页岩油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而且对国内同类资源开发具有示范指导意义,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增加持续稳产的后劲。
■打破老油田资源接续窘境
近年来,大庆油田与国内诸多老油田一样,面临着接替资源不足的窘境,在积极探索下终于迎来新突破。
古龙页岩油具有优越的地质条件和巨量的资源基础,勘探开发前景广阔,是大庆油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接替领域。通过近年来的集中研究和攻关,初步取得关键性的理论认识进展和技术突破。2020年,古龙页岩油勘探实现重大战略突破,2021年国家能源局批复设立国家级示范区,开启了大庆油田资源接续的新篇章。
记者了解到,古龙页岩油有利区范围1.46万平方千米,是大庆主力油田的5倍多,实现了“大庆底下找大庆”的梦想,有望根本性改善整体处于后油藏开发阶段的老油田储采失衡状况和产能接替不足的矛盾。
而且,古龙页岩油突破了页岩高黏土含量不能高产的桎梏,突破了松辽盆地低气油比的传统认知,发现了水敏矿物蒙脱石“消亡线”,发现了页岩储层较其中的砂岩、碳酸盐岩具有更高孔渗性,实现了从陆相页岩“生”油到陆相页岩“产”油的历史性跨越。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龙德指出,古龙页岩油是一种全新的资源类型,在储集性、含油性、流动性和可压性方面均具有鲜明特征,世界范围内尚无规模化商业开发先例。面对全新的领域,更要坚持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发展规律,从发现并解决科学问题入手,不断通过技术创新来解决工程难题。
■“非常”潜力获多方肯定
中国工程院院士郭旭升表示,古龙页岩油基础研究进展很大、关键技术进步很快、生产效果提升也很快。
记者从会议上了解到,截至目前,古龙页岩油水平井累计日产油气当量463.9吨,单井产量是大庆油田平均产量的7倍。同时,古龙页岩油共实施6轮井,平均钻井周期23天,12口井实现三开“一趟钻”,闯出最短钻井周期12.49天的纪录,形成古龙页岩油钻井技术模板3.0。
古龙页岩油的“非常”潜力,得到了更多院士的肯定。
“储集空间油层物理特征、地下流体相态/原油赋存状态及可流动性、原油流动启动机制、流态与流动规律等基础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认识,为制定科学合理生产技术政策,打下了基础。”中国工程院院士袁士义说。
“古龙页岩油可动烃富集区资源潜力大,可支撑有规模的建产和上产,是我国陆相页岩油最有希望实现规模突破的类型,值得期待。” 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智说。
“砂泥间互夹层型、纯页岩型两种资源类型均应作为下一步增储上产的重点,应做好分区分段的经济评价,期盼未来千万吨级大场面。”中国科学院院士金之钧表示。
■攻克难题仍需多维度创新
今年10月,中国石油出台的《关于加强页岩油气勘探开发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加强鄂尔多斯盆地长7、松辽盆地古龙、柴达木盆地英雄岭页岩油等勘探力度。“十四五”末页岩油探明地质储量14.5亿吨。同时,页岩油以建设国家级示范区为引领,力争“十四五”末页岩油年产量650万吨。
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匡立春教授表示,虽然页岩油成为大庆油田百年建设的重要资源全新领域,但地质开发等还面临世界级难题以及原创性、引领性攻关,工程技术需要继续升级,仍需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理论、发展技术,支撑其快速高效发展。
孙龙德表示,与国外海相页岩油相比,古龙页岩在岩石组构、物性、含油性以及页岩油流动性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其资源禀赋条件和储集层特征都具有特殊性,学习借鉴北美成功的经验的同时,最根本的还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古龙页岩油理论与科技创新已成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我们已突破了出油关,下一步要加快技术管理的升级迭代,关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好压裂主体技术的攻关与完善工作。古龙页岩油效益开发道阻但已见曙光,未来可期。”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合补充说。“应优选评价参数,完善评价体系,合理安排勘探开发步骤。”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玉洪进一步建议。
中国石油副总经理焦方正建议,要强化基础研究、扎实抓好现场试验,以及抓紧探明储量落实,筛选最优区域。“同时,组织抓好开发方案编制,力争钻井和压裂成本不断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