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亚太电协CEO会议11月9日在海南海口召开,国家能源局副局长余兵在会上介绍了中国电力领域十年来取得的成就:“中国作为世界第一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过去十年以能源消费平均3%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平均6.6%的增长,是电力可及性较高的国家。过去十年,中国取得了两个举世瞩目的成绩,2015年全部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14亿中国人人人享有电力;2022年实现了县级行政区全部通大电网,村村通动力电。目前,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系统,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4.8亿千瓦,人均用电量接近6000千瓦时,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6倍,日最高发电量超过280亿千瓦时。”
作为电力强国,我国能源国际合作“朋友圈”正不断扩大。
记者了解到,我国“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成员国目前已达到33个,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政府间能源合作机制,与30多个能源类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建立合作关系,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绿色能源项目合作,与周边国家电力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升。
纵观整个亚太地区,余兵指出,过去20年,亚太地区电力需求增长200%,2021年电力需求上升至全球总需求的近一半,市场扩张了6.5%,远超世界其他地区。
据华能集团董事、总经理邓建玲介绍,亚太是全球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增长最为强劲的地区之一,目前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93亿吨,占全球的46%,化石能源占比超过85%,年二氧化碳排放117亿吨,占全球的52%。“总体看,亚太地区能源需求大,化石能源消费水平高,碳减排任务繁重,需要有关各方携起手来共同推进亚太地区能源电力绿色低碳转型。”
亚太电协主席、中电联理事长、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辛保安指出,亚太地区人口数量多、经济增长快、能源需求大、互补性强,深化区域能源电力合作至关重要。他表示,要进一步加强绿色能源开发利用、能源设施互联互通、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开放融合能源市场、能源应对气候变化五个方面的合作。
近年来,亚太地区电力普及的进展符合预期。“2020年,亚太地区电力可及性升至97.3%,使得2030年实现电力普及成为可能。而当前,亚太地区大约仍有1.26亿人没有用上电。”在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能源司司长刘鸿鹏看来,能源转型与电力系统互联互通方式相结合,将有助于改善地区能源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吉臻提醒,能源转型系统性、长期性、先进性绝非一蹴而就,要遵循处理好发展减排、整体局部、短期长期完整的战略。“实现碳中和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电力的任务是实行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随着新能源比例渗透提升,电力系统生产、传输、消费、安全稳定都将发生革命性的变革。新型电力系统将使电源侧、需求侧更加紧密地融为一体,共同实现转型。因此,无论从电源侧、电网侧还是负荷侧,都面临革命性的技术进步和发展。”
刘吉臻进一步表示,新型电力系统既要有宏观的规划和设计,还要从微小的局部一步步推进。“一是多源互补。所有能源品类各有优势禀赋,应该挖掘和发挥出各种能源资源的优势,避免其存在的问题,实现多源互补;二是源网协同。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和可靠不仅是电网的事,也是发电侧和需求侧的事,应该将各类能源、电力、氢能、热能等协同在一起;三是供需互动。过去源随荷动,将来是源荷互动,而需求侧的改变、新型用电方式的建立,将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一个巨大领域;四是灵活智能。新型电力系统必须是一个灵活的系统,也是一个融大云物移智链高等数字化技术的信息系统,这样才能提升系统主动防御能力,增强故障的恢复能力,提升整个新型电力系统的弹性和韧性。”
对于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邓建玲建议,要以安全、高效、绿色、低碳为目标,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陆上与海上并举、就地消纳与外送消纳并举、单品种开发与多品种互补并举、单一场景与综合场景并举等“五个并举”,优化发展路径。
“要牢牢兜住能源电力安全保供的底线。”余兵特别强调,要坚持协同观念统筹转型与发展,加强电力供需平衡分析研判,加快推动支撑性、保障性电源布局,科学优化跨省区输电通道规划建设,提高大电网互给能力,挖掘潜力,不断提升能源电力供应保障能力,切实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用电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