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版:能源革命

中国能源报 2022年10月17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资讯

《 中国能源报 》( 2022年10月17日   第 24 版)

  我国大丝束碳纤维

  实现规模化生产

  本报讯  中国石化10月13日透露,我国首个万吨级48K大丝束碳纤维工程第一套国产线在中国石化上海石化碳纤维产业基地生产出合格产品,其性能媲美国外同级别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标志我国大丝束碳纤维从关键技术突破、工业试生产、产业化,成功走向规模化生产。

  在碳纤维行业内,通常将每束碳纤维根数大于4.8万根(简称“48K”)的称为大丝束碳纤维。大丝束碳纤维被称为“新材料之王”“黑黄金”,广泛应用在风能、太阳能、高铁动车、飞机部件等行业。此次投产的大丝束碳纤维是一种含碳量在95%以上的高强度新型纤维材料,其力学性能优异,比重不到钢的1/4,强度却是钢的7—9倍,并且还具有耐腐蚀的特性。

  碳纤维技术有着森严的技术壁垒,长期以来,中国的碳纤维发展主要是在小丝束碳纤维方面实现了突破,但是由于小丝束碳纤维成本高,影响了下游企业应用碳纤维的积极性。中国石化联合1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经过十余年努力,实现了我国碳纤维从12K到48K的重大突破,同时实现了研发生产技术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中国石化成为国内第一家、全球第四家掌握大丝束碳纤维技术的企业。

  上海石化碳纤维产业基地计划于2024年全部建成投产,届时共达到2.4万吨/年原丝、1.2万吨/年大丝束碳纤维产能。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家碳纤维市场总需求量大概在6万吨,国产的供应量接近3万吨,但一些关键的品种、高端产品如大丝束碳纤维主要以进口为主。(钟华)

  我国深水油气装备再获突破

  本报讯  10月9日,由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以下简称“海油发展工程技术公司”)自主研发的我国首套液控坐落管柱在南海深水油田——流花11-1油田向500米水下成功送入油管挂工具,自身顺利返回平台,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具备了深水完修井工具装备自主设计制造和现场服务综合一体化能力。

  深水油田开发对于水下工具装备有着极高要求,国内对于深水水下坐落管柱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深水坐落管柱作为实现深水完井、修井及弃置期间水下油管挂安装回收、水下电液供给测试及应急解脱和紧急关井等需求的井控安全屏障,直接关系到深水油气田完修井作业安全。

  经过3年的持续攻关,海油发展工程技术公司成功研发出适用500米水深的液控式水下坐落管柱。该产品具有8条独立的液压通道和2条电穿越通道,实现油管挂水下锁紧/脱手的精准控制和电潜泵信号的精准传输,通过DNV(挪威船级社)全流程认证,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综合成本较国外产品降低50%以上。

  据介绍,深水液控坐落管柱成为海油发展工程技术公司成功研发的首套深水完修井服务产品,开启了我国海上深水油田自主服务的探索应用之路,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下一步,海油发展工程技术公司将在1500米水深电液复合控制深水完修井工具装备方向持续攻关,打造系列化成套技术装备,助力我国深水油气田高效开发。(韩由)

  全球叶轮直径最大

  风电机组在福建下线

  本报讯  10月13日,金风科技GWH252-13.6MW机组在福建省福清市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成功下线,该机组是当前全球范围内叶轮直径最大、同等容量机组风能转化效率最高、亚太地区单机容量最大的风电机组。其成功下线,标志着我国海上风电大容量机组研发制造从过去的“跟跑”,发展到目前的“并驾齐驱”,关键核心技术水平迈入海上风电机组研制世界先进行列。

  三峡集团福建能投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雷增卷表示,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已成为我国海上风电原创技术“策源地”,形成了风机、电机、叶片、钢结构件等完整的产业链。“十四五”期间,三峡集团将继续携手金风科技等优秀企业秉持和福建省共同确定的以资源开发推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促进资源开发的合作模式,围绕海洋经济、绿色经济发展,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大力扶持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加大推广使用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的高端产品,以实际行动和突出成效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据悉,此次下线的海上风电机组单机容量达到13.6MW,叶轮直径达到252米,叶轮扫风面积约5万平方米,相当于7个标准足球场。在满发风速下,每转动一圈可发电29千瓦时,单台机组每年可输出6350万千瓦时清洁电能,能满足3.2万户三口之家一年的家庭正常用电,相当于减少燃煤消耗1.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8万吨,具有显著的节能减排成效。该产品将以福建作为中心、辐射浙江、广东等东南沿海,未来将继续延伸至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刘安)